福寿园 >> 墓园动态 >> 上海福寿园墓地 送别曲中话别离,诗意回眸寄深情
上海福寿园墓地 送别曲中话别离,诗意回眸寄深情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李商隐
作为第四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吴贻弓导演的作品不多,却极具个人特色,被视为“诗化电影”的开端。
吴贻弓导演的多部作品与“诗”相关,他的人生亦像诗一般清丽隽永,开篇千古名句引发的文学剧本《巴山夜雨》是他执导的第一部电影,此作品更是摘得了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今日霜降,在这个浓情深秋,吴贻弓导演纪念碑揭幕仪式暨追思会在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举行,为他的诗意人生做了一个隽永的落幕。
1.送别曲中话别离
追思会现场原定容纳100人的老电影放映厅迎来了200余人。很多电影家协会、文联、上影厂的老同事,甚至是吴导的影迷在得知追思会消息后纷纷自发前来,送吴导最后一程。 在《送别》的音乐声中,吴贻弓之子同样也是导演的吴天戈邀请亲友自由发言,回忆与吴导交往的二三事,与导演做最后一次对话。既有笑谈,又有感怀。
2.诗意回眸寄深情
听着众人回忆吴导的点滴,不由想起在吴导的追悼会上,福寿园国际集团首席品牌官伊华送上的深情挽联: 贻德存志 城南旧事犹昨日 弓藏铭碑 巴山夜月随人归 —— 伊华 敬挽 上海福寿园墓地与吴导的结缘也是一曲意境悠然的诗。在伊华的记忆里,吴导与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都是福寿园影艺界名人堂“钟灵苑”的发起者和推动者。 1998年,上海影协在上海青浦福寿园墓地为阮玲玉重树纪念像。在雕塑落成典礼上,时任影协主席的张瑞芳邀请吴贻弓代表影协讲话。吴导欣然同意,奉上精彩的演讲。 此后,又多次出席在上海福寿园墓地举办的电影界人士追忆纪念活动,吴导对上海福寿园墓地评价也越来越高,感情也越来越深。
轻叙事,重感受,是吴导作品的一贯风格,他曾解释:“坎坷和曲折的经历,并未让我变得尖刻。相反,我更崇尚平淡和含蓄之美,这确实是性格使然,也是我对生活的真切感受。” 今天,上海福寿园幕墙又树起一座新的丰碑。在这深情的季节,我们同沐导演温暖回眸,共诉一声“送别”。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