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园 >> 墓园动态 >> 上海墓地 福寿名人堂|信仰,不是人生的装饰,而是人生的活法!

上海墓地 福寿名人堂|信仰,不是人生的装饰,而是人生的活法!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

一个人就是一座城。

沪上名人,璨若星河,

读人阅城,精神永存


五月名人

1、歌唱家 邓丽君

<1953.1.29—1995.5.8>

她是一位歌者

也是一个文化符号

邓丽君出生于中国台湾省云林县,祖籍河北省大名县,中国台湾女歌唱家、日本昭和时代代表性日语女歌手之一。

1967年推出首张个人专辑,从而开始其歌唱生涯。1969年因演唱台湾首部连续剧《晶晶》的同名主题曲而在台湾成名。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千言万语》、《海韵》等作品打开香港及东南亚唱片市场。1974年凭借日文歌曲《空港》获得日本唱片大赏“新人赏”,并由此奠定其在日本的演艺事业基础。1976年于香港利舞台举行首次个人演唱会。1980年当选台湾金钟奖首位最佳女歌星。

20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邀于林肯中心、洛杉矶音乐中心、拉斯维加斯凯撒皇宫等地举行演唱会。1983年举行华人歌手首次巡回演唱会,此后终止商业演出活动。1984至1986年间,先后以《つぐない》、《爱人》、《时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三曲三次获得日本有线大赏和全日本有线放送大赏两项日本音乐颁奖礼大奖的最高奖项。1987年呈半隐居状态并淡出乐坛。

1995年5月8日,邓丽君因支气管哮喘发作于泰国清迈逝世;同年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颁奖礼追认授予邓丽君“金针奖”;全日本有线放送大赏、日本有线大赏、日本唱片大赏分别追认授予邓丽君“特别功劳赏”。1996年,台湾金曲奖追认授予邓丽君“特别贡献奖”。2007年,邓丽君成为日本古贺政男音乐博物馆“大众音乐殿堂”表彰者。

                              逝世25周年

                     上海福寿园墓地.君风园

邓丽君一生最遗憾之事就是没能够踏上祖国大陆的土地,2002年,上海福寿园与台湾“邓丽君文教基金会”合作在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内为邓丽君设立纪念场所,并与2003年正式落成纪念像。由香港雕塑家蒋晓波共同完成的邓丽君纪念像,采用进口纯白花岗石按身高一比一比例制作,衣冠冢建立在纪念像旁,内有邓丽君生前所用过的一套衣服、一双鞋子、一副耳环和一瓶香水。同时,在福寿园人文纪念馆二楼“生命的故事”展厅内设有邓丽君的展陈,同时每年5月8日她的忌日前后,总会有数百“邓丽君边”从全国各地自发地来到福寿园纪念瘦了 、

一个用歌声给世界带来温馨的人,世界会永远记着她。


2、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大师赖少其

<1915.5.16—2000.11.28>

新兴版画运动创始人之一

中国当代画坛领袖之一

赖少其,斋号木石斋,广东省普宁市人,中国当代画坛领袖之一,有“艺坛圣哲”之称,在日本被称为“中国画伯”。他独创的“以白压黑”技法,使其成为新徽派版画的主要创始人。

1934年6月19日,广州市美组织成立,赖少其利用暑假时间译完《创作版画雕刻法》,并在其后把广州开展木刻活动情况及部分作品寄给鲁迅。鲁迅在给赖少其的回信中表示了对广州“现代版画会”的支持,并写道:“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一木一石呢?”这句话影响了赖少其一生。

在他参加革命工作60多年间,赖少其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不断地进行艺术创新,执著地追求艺术的完美。

20世纪30年代他热情投身版画艺术,昂扬的战斗激情,鼓舞了人民的斗志;40年代他又以大量的优秀作品,宣传抗日和支持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在华东局工作期间,他注重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使华东文艺事业兴旺发达;在安徽他深入生活,坚持创作,继承发扬了“徽派版面”和“新安画派”;80年代,赖少其“七十归故里”,定居广州,将中国画传统与西画结合,实行了“丙寅变法”;90年代后,将丰富的色彩溶于渊深空间,又创“衰年变法”,表现了他暮年对艺术坚持不懈追求。

               赖少其及其夫人纪念像

2000年11月28日,赖少其因病逝世,终年85岁,其骨灰于2003年安葬在上海福寿园毓秀苑的莲花池畔竹林旁。赖少其墓碑由雕塑家王松引设计,珍珠白主碑上嵌有赖少其及基夫人曾菲的浮雕像。碑侧面还刻有赖少其手书“月光如水水如天,不觉寻梅着衣单,夫妻本是同林鸟,同宿同飞上九天”的诗句。他那为艺术大厦甘做一木一石的无私精神,将永留人间。


3、著名科学家彭加木

<1925.5.19—1980.6.17>

罗布泊之魂

原名彭加睦,广东番禺人。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曾任北京大学农学院助教、中央研究院技佐。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1964年选为上海全国人大代表,1979年任新疆科学院副院长。

自1956年起,彭加木主动要求参加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的工作,遗迹遍及新疆甘肃、陕西、内蒙、云南、广西、广东和福建等10余省、区。他先后15次到新疆进行科学考察,3次进入巴音郭楞的罗布泊进行探险,协助建立科研基地。

1980年5月彭加木第三次到罗布泊考察并担任中国罗布泊科学考察队长,历尽艰辛,首次穿越了罗布泊湖盆全长450公里。采集了众多的矿物化石,收集了众多的第一手科学考察资料,为中国综合开发罗布泊做了前瞻性的准备,为近代科学史 上的一大胜利。

当时,考察队面临着缺水、缺油的严重因难,6月17日上午10时半,彭加木亲自去寻找水源,留下一张写着“我往东去找井水”的字条,就再也没有回来。经过当地政府的驻军组织专门力量进行立体耕地式的寻找,但始终没有发现彭的遗体。根据实际情况判明,彭加木是在找水过程中,迷失方向,被狂暴的戈壁沙丘吞噬而献身,实践了他早年的誓言:“我准备用自己的骨头,让新疆的土壤多添一点有机质。”

1982年8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授予彭加木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化作了罗布魂,将他对罗布泊之情、对巴音郭楞之情永远系在巴音郭楞人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心中。

                      诞辰95周年 

                    上海福寿园墓地.漱流苑


4、原全国政协常委、江西政协副主席朱旦华

<1911.12.26—2010.5.29>

传奇女革命家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

朱旦华同志生于1911年12月,原名姚秀霞,浙江省慈溪县人,1937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原政协江西省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

朱旦华革命阅历非常丰富,一生充满传奇色彩。1940年在新疆与中国中央派驻新疆做统战工作的毛泽民结婚。1942年盛世才由联苏联共转向投蒋反共,将毛泽民和陈潭秋、林基路秘密逮捕,后又加以杀害。朱旦华和被派赴新疆工作的共产党员也全部被捕。朱旦华在狱中团结难友,坚持斗争,“百子一条心,争取集体无罪释放回延安”,终于取得胜利。

1949年南下前夕,她与新疆监狱难友、刚任命为江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的方志纯(革命烈士方志敏之弟,曾任江西省省长兼省这区第一政委)结为伴侣。

方志纯、朱旦华以方志敏为榜样,廉洁奉公,生活简单朴素。2005年10月15日,朱旦华写信给江西省政协并转省委,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她在遗嘱中说:“趁我现在头脑还清楚,正式向领导表明:我不要买新房子,请组织上把这个指标留给那些比我更需要的老同志吧。......我1937年只身从上海去延安参加革命,在将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坐过敌人的监牢,也被下放劳改过。但我从不后悔,只觉得自己为党为人民所做的贡献太少。我已90多岁了,我想在现在住的房子(里)继续住下去。我死后,房子交公。......这是我认真思考后作的决定。也算是我一个老共产党员的遗嘱吧。”

2010年5月29日,令人尊敬的革命前辈朱旦华因病医治无效,在南昌逝世,享年99岁。

                      逝世10周年

                   上海福寿园墓地.意遐苑


【字号:

返回

{incldue file="./view/m_bottom.html"}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