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园 >> 墓园动态 >> 福寿名人堂|用信仰成就“大写的人生”
福寿名人堂|用信仰成就“大写的人生”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
一个人就是一座城。
沪上名人,璨若星河,
读人阅城,精神永存。
七月名人
01、中国工合运动先驱乔治.何克【1915-1945.7.22】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乔治.何克1915年出生于英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37年以文学士学位毕业于牛津大学,不久随其姑妈穆里尔.莱斯特(一位激进的和平主义者)作环球旅行,来到中国上海,担任美国合众国际社自由撰稿记者。之后在八路军汉口办事处经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帮助,到延安、晋察冀边区考察,被那里的革命精神深深感染。
1938年夏,何克在汉口经史沫特莱介绍与路易.艾黎相识。经艾黎介绍于1939年到宝鸡“工合”西北办事处任职,先后任视察员、指导员、秘书等。他性情活跃,心胸开朗,待人接物大方自然,和蔼可亲;工作热情,深入扎实,经常到“工合”各厂、社考察、指导,并向国内外报导西北“工合”情况。
1941年春,何克被派到双石铺任培黎学校第九任校长,并亲自讲授英语课。当时,座落在山坡上的学校有三间校舍,设备极其简陋。在他的领导和亲自参加下,经过一年艰苦创业,因陋就简新建了校舍和纺织、机械车间,还设置了花园和篮球场,使整个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双石铺、宝鸡“工合”厂、社多把徒工送来学习。在构学生多系贫苦人家子女,其中不少是孤儿。何克对学生严格而温和,始终以“创造、分析、理论联系实际”为办学座佑铭。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基础理论知识,又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成为“工合”各厂、社的技术骨干。
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打击“工合”进步力量。“工合”西北办事处有36名干部先后被逮捕,双石铺培黎学校也受到国民党的破坏,一位教员被抓走,何克也被定为亲共危险分子曾被拘留。在这种形势下,培黎学校于1945年3月迁甘肃省山丹县,何克仍任校长。
1945年夏,何克不幸染上了破伤风,由于医疗卫生水平落后,7月22日,年仅30岁的何克停止了呼吸。在弥留之际,他用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了一行大字:"把我的一切献给培黎学校。”
2016年5月27日,乔治.何克纪念像在上海福寿园公墓隆重揭幕,与“工合之父”路易.艾黎纪念像比肩而立,成为宣传“工合精神”在上海的一处纪念场所,中国共和国际委员会因此也授予上海福寿园公墓“国际主义教育基地”的荣誉称号。
02、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童芷苓【1922.8.21-1995.7.6】享誉梨园的“坤伶皇座”
童芷苓原籍江西省南昌市,生于天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女演员,工旦。1922年8月22日,童芷苓出生在天津一个书香门第,7岁起随父亲出入天津票房,很快迷上了京戏。她11岁登台演出,十四五岁即到处搭班跑码头,凭着扮相嗓子身材的优势和不惜力的劲头,很快成了当地最年轻的头牌,奠定了天津名角的地位。
1939年,童芷苓拜师荀慧生,此后多年直至建国前,她从荀慧生教她的第一出戏《霍小玉》始,陆续上演荀派名剧《元宵谜》《香罗带》《红娘》《钗头凤》《红楼二尤》等。除演荀师名剧外,她还有不少如《四郎探母》《穆柯寨》之类的骨子老戏和梅程尚各家的经典流派戏。
1946年童芷苓以兼演四大名旦戏相号召,在天蟾舞台演出四天打炮戏:《凤还巢》《锁麟囊》《红娘》《汉明妃》,一炮轰动上海滩,“童芷苓旋风”便由此得名。此外,她在艺术上多方面开拓,兼演话剧、电影,吸取它们的表演方法,融入京剧表演艺术,她曾拍摄多部故事片,其中最著名的有《夜店》,80年代,她还参加故事片《傲蕾.一兰》的拍摄,被称为“影剧双栖”演员。她还和周信芳合作,参加京剧影片《宋士杰》的拍摄,以及主演京剧影片《尤三姐》。
在《尤三姐》剧中,童芷苓把三姐有口难辩、有告难申,恨、忿、悲、痛交织一起的绝望唱得声随情出,令人唏嘘。毛主席曾亲临演出现场为她鼓掌,演至剧终,主席还站起身来拍掌不止。之后名剧《尤三姐》影响直达东南亚和美国,“童派”之谓即始于此时。
1985年童芷苓获美国纽约美华艺术中心颁发的“亚洲最佳艺人奖”,成为大陆获此国际艺术桂冠的第一人。同年赴联合国,为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外交官讲解中国京剧艺术,为了弘扬中华国粹乐此不疲。
1995年7月6日,童芷苓病逝于美国纽约,享年73岁。2002年8月18日,童芷苓和她的丈夫陈力的骨灰安葬在上海福寿园公墓钟灵苑中。艺术墓碑由上海福寿园公墓设计师设计,主碑右侧雕刻着已拉开的戏剧帷幕,上面嵌有童芷苓与陈力的彩色瓷像,其音容笑貌依然如故。碑体左侧镂空的长十字透窗旁立有一座副碑,碑身上以“影雕”的手法刻出了一副“尤三姐”的肖像,为著名画家刘旦宅专为童芷苓而作,突出了尤三姐的气质和刚毅的性格。
03、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王尧山【1910.7.10-2005.11.10】中共上海市委原常委 上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原书记
王尧山,原名宋书模,1910年7月10日,出生于江苏省溧阳市。1927年秋,他随大哥来到上海当学徒,在浦东电气公司当职员时,王尧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1932年,王尧山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左联”党组织中工作。抗日战争期间,大力推动救国会组织的建立,积极领导上海群众抗日救国运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率领华东局南下干部纵队组成接管班子,为配合人民解放军和接管上海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左联”中共党团成员、组织部长,王尧山与“左联”的作家们都保持着密切的往来,特别是鲁迅先生有着深厚的友谊。1936年春,党组织指示邓洁、王尧山和鲁迅会谈一次,希望党的文化工作能得到鲁迅先生的理解和支持。鲁迅先生同意了会谈,地点就在王尧山家中。在会谈过程中,鲁迅先生一边喝茶,一边一支接一支地抽烟,全神贯注地听着。他时而提问,时而点头,时而以目光质疑。王尧山的夫人赵先一次次地为鲁迅先生添茶加水。在临别时,鲁迅先生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在冲锋陷阵,但要警惕,提防从背后射过来的暗箭。”鲁迅先生逝世后,许广平先生几经周折将鲁迅先生生前藏在银行保险库中的方志敏烈士的《可爱的中国》《清贫》等狱中文稿和给党中央的信交到王尧山手中,由他亲自将它们送到了党中央。
解放初期,他坚决贯彻中央和市委的干部路线,为恢复和发展上海经济,改造旧上海,发挥了积极作用。王尧山曾蒙冤受难24年,但对革命的信仰和人民的事业忠贞如一。1979年7月,中共上海市委决定为王尧山同志恢复党籍、恢复名誉。恢复工作后的王尧山担任上海纪律检查领导工作,为拨乱反正、平凡冤假错案做了大量工作。在筹备和领导上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期间,为加强和推动上海党风廉政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5年11月10日,王尧山因病医治无效,于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九十五岁。在他病重期间以及逝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各种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历史是不断前进的,但历史是不能忘却的。”王尧山同志在他的文稿选里这样说。而历史,也永远不会忘却他——一个在峥嵘岁月里保持着高洁品格的、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04、公安英烈严德海【1962.2.17-2005.7.1】革命烈士 新时代的英雄
严德海,中共党员,1988年参加公安工作,2003年起担任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治安支队特警大队大队长。从警17年来,凭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对公安特警事业的无比热爱,严德海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危难时刻总是冲在最前面。他生前2次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荣获个人嘉奖,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和优秀公务员。2005年6月22日凌晨,严德海在处置一起放火案时身负重伤壮烈牺牲。
2005年6月21日22时许,居民徐某把自己反锁在位于人口集中、房屋密集的延吉一村家中,持两大桶共40升汽油扬言放火。根据现场指挥部指令,严德海同志带领特警队员组成突击队,伺机实施强攻。22日零时15分,房内传出浓烈的汽油味并闪出火光,严德海蹬开房门,在烈焰中扑向徐某将其死死压住,后在战友的配合下成功扑灭火焰,排除险情。事件处置过程中,严德海同志全身烧伤面积达75%,其中30%为3度烧伤,并伴有呼吸道、肺部吸入性烧伤。医院的抢救室里,严德海对身边的战友说了留在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我的警官证,帮我保管好......”虽经全力抢救,严德海同志终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
2005年7月5日,上海市公安局为严德海荣记个人一等功。2005年7月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严德海为革命烈士。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