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及墓地改革应倡导多元新理念
殡葬墓地服务牵涉千家万户,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一部分,未来发展更需要哲学的思考,因为它关乎生死大命题;需要理性的规划,因为它属于百年大计;需要感性的执行,因为它肩负情感传递。殡葬墓地业正在和即将发生的变革,需要优化政府服务,应积极倡导多元殡葬墓地服务新理念,提高对科学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
那么,如何开辟殡葬墓地发展新路径?上海福寿园墓地总经理王计生从观念、形式、方法三个层面做出了深刻解析。
首先,观念需要变化。由于人们重生不重死,重物不重意,重形不重影,很多人仅从形式上重视殡葬,在心理和行为上极力排斥殡葬,忌讳死亡,对生死观的理解处在一种逻辑矛盾状态中,在社会管理中被列入“另类”,这也是我国殡葬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无论是体制内与体制外、市场与公益,都应打破一切利益集团的狭隘,以社会的发展、观念的进步、百姓的福祉为出发点,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传统殡葬注重“哀悼死亡”,体现的是阴阳两隔,白花花、恐怖、寒气、鬼魂、生命的终点。而现代殡葬关注“讴歌生命”,体现的是精神永恒与文化、艺术、教育、心灵的对话。
其次,形式需要变化。20年来,我国殡葬墓地业的巨大变化是:公墓变公园、告别变美丽、祭祀变纪念,就是通过营造“观念上的公园”,唤起人们对美好结局的向往。观念改变了,服务质量和发展效益也就提升了。
上海福寿园墓地总经理王计生说,由于我国的殡葬文化有历史断层,与发达国家比较,我们长时间处在落后状态,还停留在对逝者的“处理”阶段,怎样变处理为服务,这需要有共识。目前全国从事殡葬行业的人数还不到总人口的1%。当前,面对殡葬“优化服务”的巨大提升空间,殡葬墓地服务无论是规划、设施建设、从业人员都严重短缺,无法满足13亿多人口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因此,应加快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形成公共服务多元供给、多元竞争的市场格局,不仅可以解决大量就业问题,也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这个问题亟须政府观念的转变。
再次,方法需要变化。将殡葬的理念由处理变服务,终止变延续,搬迁变增设,从简变尊重。将传统处理升级为“优化服务”,阴事阳做,让告别变成美丽、把残缺变圆满。此外,城镇化进程要给殡仪馆、公墓留出配套发展空间,政府不能简单粗糙地“一拆了事”,适度增设殡葬设施,以方便百姓、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当然,殡葬从简并不是简单地取消仪式,既要考虑尊重逝者,也要顾及生者情感,“简而不奢、提升尊重”是殡葬多元服务的新课题。
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丧祭与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哲学博士后吴飞说,在没有理解问题本质的前提下完全否定传统丧礼,简化甚至取消所有仪式,只会侵害到更本质的东西。比如说“厚养薄葬”之说,实际上真正厚养的人是不可能薄葬的,而以薄葬为目的却不能引导人们厚养!养与葬是结合在一起的,它不能通过人为的社会政策强行分开。强制的措施只会对社会文化、家庭伦理造成极大危害。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