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墓地:【生命文化教育】殡葬业生命文化教育的特点、主题与有利条件
一、生命文化教育的特点
当前我国社会广泛关注的生命文化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它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全生命周期,即贯穿于一个人从生到死全部生命过程,每一个年龄段都应受到不同内容的生命文化教育。二是全员,即全体社会成员。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受到生命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每一个人都拥有上天赋予的神圣生命,但每个人是否真正懂得生命、生存、生活的意义,是否能将生命价值发挥得最大化呢?要在短短的一个生命周期内,优化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光靠自己的探索是不够的。
借助古今中外著名优秀人士的经验、箴铭、范行,以充实优化自己的生命历程,无疑是不可或缺的聪明之举。人生中有一门聪明学,聪明学中有大聪明、小聪明。生命文化教育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应属于聪明学中的大聪明。三是生命文化教育是全领域。社会各个领域,凡是与生命文化有关,具有教育功能的行业领域,都在关注生命文化教育,关注生命价值。例如医疗、妇幼保健、教育、养老、慈善、生物、救助、生命科学以及国家有关机构,都在关注这个话题,因为这是事关“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话题之一。全社会关注生命文化教育,是小康社会提出的又一时代要求。
可见,生命文化教育是“三全”教育。近几年来,殡葬业开展生命文化教育是一项行业功能拓展、文化创新的业务活动。殡葬业运用自身资源搜集、整理、创新创造的生命文化成果,开展生命文化教育,具有显明的行业特色和巨大优势。
上海殡葬业多家单位在开展生命文化教育。为了避免雷同,各单位应在教育内容、方式、效果上强化特色、树立形象,逐步形成品牌,再由一般品牌塑造成知名品牌。上海滨海古园墓地生命文化教育已开展多年,以生命文化为议题的滨海论坛也开了几次,相信这一教育和论坛的品牌将与时俱进。
二、生命文化教育的主题
人的一生需要不同形式的生命文化教育。不同生命阶段的接受能力、知识水准、意识成熟度相去甚远,生命文化教育主题也应有较大区别。
(一)青少年时期
人之初,性本善。青少年时期是进行生命文化教育的最佳时期。在纯洁的心灵上培植最美的花朵,往往能获得最佳效果。青少年又最具憧憬探索的心理追求。生命、人生是他们探究的方向之一。爱因斯坦认为,探究是人类所能企及的至美。由此,对青少年进行人生文化教育应通过敞开想象,以形象性案例教育为主,结合可能的情景体验,感悟人生,感悟生命价值,目的在于促进他们树立理想、信念,张扬起人生的风帆,矢志踏浪远航,这就是青少年的人生文化教育的主题。参考《生命文化教育的内涵及推广》相关内容(《殡葬文化研究》2021年第二期35~36页)加以调整,有十个方面主要课题:
1.爱祖国、有信仰。
2.秉正气、守气节。
3.拒强暴、扶危困。
4.讲诚信、践诺言。
5.尚礼仪、守规矩。
6.尊孝道、睦友邻。
7.感恩德、思回报。
8.奉家道、传家训。
9.勤事业、立功德。
10.顺时势、敢执言。
这些崇德、尚德、美德的教育内容,有助于他们未来立德、立功、立业,提升生命的价值。德性是生命文化坚实的根基,功绩是生命文化最美的色彩,事业是生命文化繁衍的依据。
如今,上海的殡仪馆和墓地等单位开展的红色文化、英雄烈士事迹的文化教育是生命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提升青少年的家国情怀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人生价值追求。古语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生命历程唯一且匆匆,所以生命文化教育要适时抓紧,不应是闲庭漫步的节奏,而是快马加鞭的鼓点。
以催人奋进、立志高远为主题的青少年生命文化教育要把握两个“宜”:一是宜早——在人生的早期,开始接受这一类教育,确立人生的崇高目标。二是宜高——应在精神和道德层面具有崇高性,树立高标准。有一个反面的例子值得反思:有个人问黄土高坡放羊的男孩:“你为什么放羊?”男孩答:“卖羊,赚钱。”“赚钱干什么?”“讨老婆,生孩子!”那个人又问:“生孩子又为了什么?”答:“长大了放羊、讨老婆……”虽然生命迭代传承是周而复始的,但绝不是这样无目标地追求可悲的生命文化。
少先队的队旗是一把火炬和五角星交辉的图案,它既是少年儿童理想、信仰、信念的形象表达,也是青少年生命文化最恰切的符号。让生命像燃烧的火焰,热烈、光明,光华无限。
(二)成年时期
成年人的生命文化教育更多采用自我教育方式,应突出“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为主题。在寻常的日子里,人们很难真正体悟珍惜生命的意义,当生命遇到威胁或困厄,当生命的有限性迫在眉睫时,珍惜生命的意念就会陡然增强。一个癌症患者在生命行将终结的日子里写出的末日情怀感悟颇深,别人看了也无不动容。珍惜生命应是一个值得普遍关注,经常关注的话题。作为成年人生命文化教育的“珍惜生命”,应包括三个要义:
一是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要厚己薄彼,力求生存者和谐;二是珍惜活着的人和已故者的文化生命,不要唯生而薄死,力求生死两界和谐;三是珍惜人的生命和自然界其他有生命的物类,不要唯人而卑物,秉持自然共处理念,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现代社会有一种说法叫做享受生命,很有吸引力,也被许多人崇尚。享受生命的提法并不错,但要看其具体内涵是什么。只有懂得正面积极的享受,才会懂得生活,才能懂得生活文化。如果把无所事事、纯粹吃喝玩乐视为享受生活,那就并非真正意义的享受生活,至少可以说缺乏内涵。追逐风雨过后的彩虹恐怕更接近于享受生活的真谛。
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厄于陈蔡之际,饮食俱无,孔子不是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而是击缶弹筝,苦中犹乐。这种情境下还能热爱生活,过好每一天。红军过雪山,艰难至极,过老山界,晚上数星星,感悟星光灿烂,彰显革命的乐观主义。
生命的历程每天都在做减法。生命文化教育启示人们,只有提升生命价值,才是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最优方法。
《诗经·国风·曹风》《蜉蝣》是一篇寓意颇深的生命文化教材。其诗曰: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穴),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朱熹认为,这首诗以生命极为短暂的飞虫蜉蝣为喻,劝诫世人珍惜生命,要对自己生命的归宿存忧患之念。不要以自己“衣裳楚楚”“采采衣服”“麻衣如雪”而忘乎所以,应有所作为。
(三)老年时期
老年人安享晚年,也逐日走向生命尽头。虽然有人倾心于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但作为老年时期的生命文化教育,最合适的主题应该是以无为而有为的终老文化。
无为,不是字面上的无所作为,实际含义是不要刻意作为,不要违背客观规律强求,而是顺时应命,即顺从自然规律。这种顺时应命表现出一种对死亡的深刻认知,是生存大智慧。中国历代的文化典籍中,阐述以无为而有为的生命文化,连篇累牍,令人难忘的名言佳句俯拾皆是。
例如,陶渊明的“乘化”观念。陶渊明(公元365—427)写于40岁时的《归去来兮辞》,末二句:“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顺应自然造化而归于无形,是自己乐于接受,毫无疑义的。陶渊明临终年(63岁)所写的《自祭文》更如同老年期生命文化教育的教科书。试看:
捽兀穷庐,酣饮赋诗。识运知命,畴能罔眷。
余今斯化,可以无恨。寿涉百龄,身慕肥遁。
从老得终,奚所复恋。寒暑逾迈,亡既异存。
……
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如之何。
陶渊明的“亡即异存”叙出了淡远旷达的生命哲学,死神也无法奈何。
再如,陆机的大暮(死亡)同寐观。在他的《大暮赋》中写道:“悟大暮之同寐,何矜晚以怨早”“解心累于未迹,聊优游以娱老。”陆机(261—303)仅活43岁,他在40岁上下,便悟透生死,心仪颐养天年。
再有谢惠连的白雪无营观。南朝宋文学家(407—433)谢惠连生命终止于26岁,却对死亡有独特的理解。在他的《雪赋》这篇佳作中,假借他人之口,以雪为喻,抒发了适合老年期生命文化教育的见解:
白羽虽白,质以轻兮。白玉虽白,固守贞兮。未若兹雪,因时兴灭。玄阴凝不昧其洁,太阳曜不固其节……值物赋象,任地颁形。纵心浩然,何虑何营。
谢惠连认为人的生命应如同白雪的凝结与融化那样,来去自如,顺应自然。纵心于天道,何必对此劳神费心,苦苦思虑。
今人赵朴初提出了清风明月观。他对生死的描绘是:
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
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凡此种种名篇佳作中的真知灼见,都指向了老年期人们经常焦虑的生命走向问题,古今名士给出了几乎相同的最佳答案:对此应持淡然、释然、超然、泰然、怡然的态度。
(四)临终时刻
人的临终时刻,需要的是人性的关爱,亲情的抚慰。把这一特殊时刻的临终关怀纳入生命文化教育,教育的对象既是临终的人,更多的是指向临终者身边的守护者。进行教育的主题是真情抚慰,让他们更多地懂得临终关怀的理念和方法是有益的。在中国较早指出临终教育不同于一般教育的人是于光远,2000年12月16日,他在与《殡葬文化研究》主编朱金龙的交流中指出:“临终教育不是本质意义上的教育,因为它没有培养人才的意义,而是使人安详地死掉。”可见,这时的所谓教育,不如说是抚慰。
生命文化教育是全生命周期的全民普及性教育,各个生命周期的教育内容、方式、目标都迥然不同,但应具有连贯性。学校、家庭在对青少年或后辈进行这一教育时,还应联系他们的个性特征、志趣爱好、强势短板有针对地实施。无论如何对临终者的关怀、抚慰,务必落实到位,因为这是人生文化教育的收官之举。
三、殡葬业开展生命文化教育的有利条件
首先,在全社会开展生命文化教育的各路大军中,殡葬业是一支有特殊优势的不可或缺的生力军,这就是殡葬业每天都在礼貌地接来逝者遗体,精心地为他们遗容化妆,敬畏地进行追悼,崇敬地火化送别,眷恋地为他们送葬。殡葬工作者每一天都在奈河边行走,每一天都在奈河桥张望。生死界边的坚守,让殡葬人从实践中更深刻地透视生命的真谛,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殡葬业的生命文化研究人员从大量的行业实践中审察到不同生命的色彩,又从哲学理念的高度提炼生命的价值所在,他们占有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最好阵地。这就是本行业的优势。我们应该更好地占领这块阵地,这是我们发挥殡葬业叙事能力的基础,是我们拓展话语体系永不枯竭的源泉,是我们不可旁夺的生命文化教育的有利条件之一。
其次,落葬固然是客户的需要,同时也是墓地文化资源汇聚积累的过程,使之成为生命文化的高地。墓地从仅是葬地到成为文化高地,是两个不同的理念,不同的发展阶段。墓地存在的历史可谓久远了,可现代中国墓园,有几个可称得上是文化高地的?近年来,墓地工作者改变观念,认识到如果要把墓园打造成生命文化教育的露天课堂,就需要墓园建设实施现代化转型,在葬区安排、特色文化苑区策划、文化景观布局、文化赋予、人生文化陈列布展设施等方面作出新的系列安排。到时候,当人们前来墓园时,各项教育设施齐备,文化内容周全,师资力量雄厚,景观宏丽,这才是理想的有特色的生命文化教育基地。
最后,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取有用资源。中华传统文化中,可资用于生命文化教育的优秀文化甚为丰富。前文所举实例仅为沧海一粟。借助传统文化资源,壮大殡葬业生命文化教育,是我们可以长久运用的有利条件。这是因为现代社会丧葬活动虽与传统形式有一定的差别,但其蕴藏的精神内涵,很大程度上是华夏文明几千年来早已有之的,更有一些志士仁人对生死问题的考察颇有超前性、哲理性、可继承性。我们今天借助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生命文化教育,不是依赖,不是局限,不是以此为满足,而是借此彰显生命文化、殡葬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在传承弘扬中古为今用。对文化的认同,就是对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其意义堪谓深远。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