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墓地:传承红色历史,弘扬红色精神
信仰·薪传: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
古语云:“天下之本在家”,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缩影和末端触角,悄无声息地引领着社会风尚。
4月3日,谢觉哉之子谢飞来到北京八宝山革命墓地,为北京市京源学校小学部的24名学生讲述父辈的红色故事,并向革命墓地赠送《谢觉哉家书》。此书收录了谢觉哉与爱人、子女、友人、家乡干部的通信共115封,生动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走上革命道路的心路历程、与爱人子女的真挚亲情、对家乡发展的深切挂念,记录了谢觉哉本人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思想成果,具有丰富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价值。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信息通讯并不发达的革命年代,家书是寄托亲情、传承家风的重要载体。清明期间,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借助清明集中祭扫的契机,开展“信仰·薪传”红色家书收集活动,面向家属搜集红色家书,以文本、影像资料等形式集合家教题材与家风范本,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引导群众自觉将清明节祭扫与弘扬优良家教家风相结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风建设中落地生根。
讲述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精神
“‘四正’,指的是身正、纸正、笔正、心正。我上小学时也被教导要做到四正。今天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也是希望大家常怀敬畏之心,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从小做一个有志向的人。”
4月3日,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萧克墓前,萧克上将的后人萧云志向北京市京源学校小学部的24名学生讲述萧克小时候读私塾时“四正” 的故事,萧云志还为同学们朗读了萧克所著小说《浴血罗霄》的后记。《浴血罗霄》一书创作于长征途中,真实地反映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集中体现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同时也是萧克文学创作的重要代表作品。
萧克是共和国第一上将,既参加过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和八一南昌起义,更亲手创办了新中国军事教育,还于1991年获得茅盾文学奖,兢兢业业地工作,焚膏继晷地学习,笔耕不辍地写作是他身上最大的特点,也是他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讲述革命故事是传承红色历史、弘扬红色精神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墓地立足自身深厚的红色资源,不断探索红色教育新路径,创新红色故事讲述方式。清明期间,革命公墓组织红色家属向参观的社会各界人士讲述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不断增强红色历史的吸引力、感染力,充实完善革命墓地红色教育体系,为红色讲堂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激励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与青年学生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永葆主动学习、革新自我的进取心,成为可堪大任的栋梁之材。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