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墓地:女火化师讲述生命感悟;女子整容班集体亮相;模拟未婚妻的动情告别……开放日,八宝山殡仪馆这样展示殡葬人的敬业与专业!
上海墓地按:中国社会报《殡葬周刊》记者 储慧静 3月31日,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春和景明 礼敬生命”第六届开放日活动现场,女火化师云小林深情讲述成为火化师的故事和感悟,增添了公众想要走进殡葬职工、了解殡葬行业的意愿。女火化师并不多见,年轻的云小林就是八宝山殡仪馆今年新成立的“火玫瑰”班组中的一员。偶然的一次实习让她有机会走进火化师的世界。在一次次与家属、逝者的接触中,在家属殷切的期盼和真诚的致谢中,她渐渐读懂了火化师的意义——每一次火化都是完成一个家庭的嘱托,都是一次人生终点的陪伴。她立志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火化师,也相信女子的温柔细腻可以让最后的别离更温情、顺畅。3年多来,随着对岗位工作的深入了解,她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生死之间不仅有逝去的悲痛,还有生的寄托和延续,也懂得尊重生命,理解殡葬无小事、视死者如生者的重要意义。
当天,一首诗朗诵《清明时节的歌唱》拉开了活动启动仪式的序幕。“让我们在清明时节歌唱,用真诚的祈愿,坚定的信念,祭奠我们的先人、我们的过往……”本届开放日活动紧扣公益惠民、人文关怀、礼敬生命等关键词,通过启动仪式、视频展示、诗歌朗诵、主题宣讲、授牌仪式、实地参观等形式,展示殡葬服务新理念、新技术、新精神,引领公众树立正确生命观,丰富新时代殡葬文化内涵。
启动仪式上,来自汽车队、火化室、殡仪服务管理办公室等不同岗位的殡仪职工发表主题宣讲。罹患疾病正在恢复期的遗体接运工王小岩,在疫情形势紧张时期,放弃“重点关照”,增加出车频次,主动请缨支援抗疫一线,除了出车任务,还承担起防控物资保管发放、接运车辆全面消毒等后勤保障工作。他尽职尽责、冲锋在前,充分发挥了“老殡葬人”的模范带头作用,并表示:“在疫情面前,每个人都是战斗员!”
青清女子整容班由5名平均年龄27岁的女遗体整容师组成。长久以来,忌讳和歧视并没有远离这个职业。打车去单位被拒载,拜年、喜宴往往要自觉避讳,从不主动跟别人握手,找对象难等都是普遍现象。这几个年轻姑娘抛弃世俗偏见,毅然选择了殡葬行业,用自己的专业技术、真情付出,让殡葬行业变得温暖。
服务中心的引导员在疫情期间,坚守防疫一线,37度的高温天气依然要身着厚实的防护服。每天除了做好家属的体温检测、信息登记之外,还要开展区域消杀、分配防护物资、逝者信息摸排、在岗人员测温、防护器具佩戴检查等,用耐心和细致为职工和逝者家属筑起一道安全防线。
实地参观环节,记者注意到玉兰树下,一座绿色电话亭造型的“声音邮局”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目光。记者用手机扫描设备二维码,并上传一张照片,录下几句想说的话,不一会一张专属明信片就被打印出来,扫描明信片上的二维码就能回放录音,实现声画同步定格、随时收听、永久存储,寄托思念又多了一个温暖的载体。
模拟个性化告别仪式上,牺牲缉毒警察与未婚妻的真挚爱情让在场观众动容。“如果他在场的话,一定会为未婚妻这美丽的样子再次倾倒吧!他此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站在这样的舞台上,在大家的见证下,以爱的名义,迎娶他的未婚妻……”未婚妻身着洁白的婚纱来参加这场告别,娓娓道来过去与爱人的点点滴滴。寄语留言台上,来宾可把所思所念写在环保水溶性纸张上,遇水即可溶化分解,而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
八宝山殡仪馆火化室主任向参观者展示了特体火化炉,解决了超高、超胖遗体安全顺畅火化问题。此外,使用台车式火化炉、杜绝使用火化辅助工具、每次使用都是洁净炉、组建“火玫瑰”女子火化师等8项举措都在践行“让火化工作成为充满人文关怀的事业”。
据悉,今年八宝山殡仪馆在已有21项惠民便民服务举措基础上,新增44项惠民政策,共为群众提供65项目惠民便民举措。包括免费为低保和优抚对象提供殡仪服务组合,免费提供一般整容服务,清明期间墓地免费为祭扫市民提供新式悼念服务、提供时空邮箱、寄语墙、黄丝带等祭扫用品等。为更好服务社会,八宝山殡仪馆成为北京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协作单位、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脑库服务基地。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