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上海墓地葬式改革的政策设计思考
墓地葬式改革是时代的要求,而殡葬管理所应在墓地葬式改革进程中发挥引领和推动作用,那么,殡葬管理所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的途径在哪里呢?
政策设计的核心一是对小型墓和其他节地葬式者予以补贴,对选择常规墓穴者在价格上进行调控,禁止超大墓地者;二是从政策制定上缩减墓穴的使用周期。
关于对选择小型墓和其他节地葬式者予以补贴已有的做法:
上海殡葬服务中心所属公墓认真落实节约土地消耗政策,公墓的节地葬得到重视。寝园开发了适合安放特小型骨灰装具或不放骨灰盒的葬式,在占地仅3.6㎡的区域中建造了42个墓穴。西园在按常规测算可建192套墓穴的一块不到0.75亩的土地上,通过精细测算和布局,使建墓总数达到241套。
青浦大力倡导草坪葬、植树葬等环保型葬式,为志愿捐献遗体者勒石纪念,推出节地型花坛葬,建立劳动模范丰碑墓园等,这些举措,把“从保留遗体到保留骨灰”又推进到了“从保留骨灰到保留和传承文化”的高度。
南汇区2006年开始积极推行占地面积1平米以内的小型墓地工作。其中华南公墓从2005年起至2006年底,共建各类小型墓地3415座,每亩增加了40座墓地。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嘉定区各经营性墓园开辟了花坛葬、壁葬、廊葬、草坪葬、植树葬等不同的墓地葬式,实现了骨灰安葬多样化,墓穴的制式也改变了多一年一贯制的陈旧模式,推出占地少、造型巧、式样新、工艺精的多种墓地新品、精品,向小、特、新、精转化,有利于节约土地等有限的自然资源。
在上海推进墓地葬式改革的政策设计上,需要进行大力的宣传,这也可以减少改革阻力,减低改革的成本,应该抓住“清明”和“冬至”中华两大传统祭奠节日,通过各种途径,借助各种媒介大力宣传和推进墓地葬式改革。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