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墓地积极推进节地葬式,确保持续发展
政府对用于建公墓的土地采取严控政策,而人们因为“入土为安的”的传统观念选择骨灰墓葬,就形成了当前墓葬改革的一对深层矛盾。现在看来,这对矛盾将在很长时期内存在。一方面用于骨灰安葬的土地不可能随意扩大;另一方面人的世俗观念也不可能再短时期内改变,这就使得承担大众骨灰安葬职责的公墓单位面临“死墓危机”的严峻局面。
在探索开发小型墓等节地葬式中,有不少公墓单位经十多年的努力,积累了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离市区较近的老墓园被工业区包围,毫无扩展余地,为情势所迫,上海墓地积极想对策、重实践。首先在公墓内利用各个墓区边缘的小块不规则土地,设计开发了花坛葬,每个墓穴占地仅为0.35平米,因价格低廉,推出后即受到市民的青睐。另外上海墓地又开发了适合安放超小型骨灰装具或不放骨灰盒的墓地葬式。其最大的特点是骨灰直接放入墓穴石坑,舍弃了传统的骨灰盒,墓穴石坑采用天然整石,加工精细,密封性好。此类墓地葬式符合了社会大众普遍存在“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在价格上又比原来的花坛葬更低,更具有经济实惠的优势。该墓型获得了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2006年度最佳墓型设计金奖”。上海墓地的这些举措是节约公墓有限土地资源、促进公墓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尝试。
为了进一步发展节地墓葬,上海墓地在设计的普通墓地上也尽可能缩小占地面积,而在墓型的外观设计上力求有新款式的变化。拟定了今后十年的土地使用规划,用周详的打算和实际行动,胸有成竹的做到合理使用土地,延长墓地经营期限。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