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墓地资讯 > 墓园文化 >结合殡葬改革立足殡葬墓地进行文化传承

结合殡葬改革立足殡葬墓地进行文化传承

殡葬墓地文化传承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语言和气质。文化传承是全民族的重任,也是殡葬业的使命,肩负这一使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结合殡葬二次革命传承人生文化殡葬一次革命的核心是保留骨灰不保留遗体,二次革命的核心应该是不保留骨灰而保留人生文化。因为人生是一个文化过程,是一个文化接受、传承与发展的过程。倡导花篮文学,让逝者的亲人、友人、爱人把自己的爱与怀念通过文字创作留存下来;制作人生小电影,保留逝者的精神文化和生前活动影像。骨灰受时空等因素限制较大,至多保留一代、两代人,而花篮文学、人生小电影等受时空限制较少,能在更多的后代中久久传承,得到后辈的崇敬、缅怀。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精神更要富起来,更加需要文化的滋养。科技发达了,也为保留人生文化创造了条件。文化创造魅力无限,以文化人,润物无声。

    2、利用殡葬这块阵地进行文化传承殡仪馆、公墓都是文化传承的场所,骨灰盒、棺材、寿衣都是文化传承的媒介。文化传承需要发挥名人效应,文化传承更需要关注引导普通人,以弘扬墓志铭文化为例,古今中外一些名人的墓志铭,那充满智慧的格言、警句,犹如一盏盏精神和文化的灯塔照耀着世人。占了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更是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因为每一个离世的人,都是一本书,都有不少令人温暖的记忆。把这些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镌刻在墓碑上,墓地文化才会多姿多彩。在这方面,殡葬工作者要肩负起宣传引导的责任,把百姓留下的优秀墓志铭整理成册,供人回味、缅怀、借鉴。如滨海古园收集了一些墓志铭并根据内容分为怀念、感恩、哲理、诗意等几个大类,编印成册放在办事大厅供客户取阅。肩负起组织发动的责任,如汇龙园2012年在全市策划了有奖碑文创作活动,收到了一百多篇作品,其中不乏受到各方好评的佳作。肩负起技术创新的责任,随着墓和碑的小型化,镌刻的字数会受到很大限制,需要技术创新来解决。

    3、利用清明、冬至等节日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的殡葬工作者拥有清明、冬至两个传统节日,尤其是清明节2006年被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法定假日,这为人们扫墓、敬祖提供了方便,也为传播传统文化创造了条件。我们要利用这两个节日,传播“孝”文化,中华民族是崇尚孝道的民族,“孝感动天”等“24孝”在民间广为流传,以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看看为主要内容的新版“24孝”行动标准也于2012年8月由全国老龄办等单位联合发布,是很好的宣传内容;传播“根”文化,树高千尺总有根,现在经济发展了,文化多元了,民间修祠堂、续家谱的更多了,而在扫墓、祭祀的过程中又最能凝聚骨肉亲情;传播“福”文化,“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和“善终”这“五福”是国人的一种美好追求,它既饱含了对逝者的尊重,也有以此庇佑子孙后代的寓意。

    文化传承要以传统文化为本,因为只有立足传统文化,文化传承才有丰富的内容,文化发展才有充足的养料,文化改革才有强劲的动力。

 

【 字号:

返回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