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墓地资讯 > 墓园文化 >上海墓地 【新视界】推进生态葬需要树立三种思维

上海墓地 【新视界】推进生态葬需要树立三种思维

新时期,全面推进生态葬是促进殡葬事业改革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逝有所安”需要、破解殡葬“人地矛盾”的关键一招。但在推进生态葬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难点、痛点,迫切需要从更高层面来认识和突破。本文认为,进一步推进生态葬需要树立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建构思维。

一、战略思维:站在全局高度推进生态葬

战略问题是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准确、谋划科学,就能赢得主动,事业就能得到发展。殡葬事业改革发展要持续推进,就要主动对标国家战略、服务国家战略,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推进生态安葬。

契合国家土地战略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1956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签名火化倡导火葬,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节约土地资源、保护耕地。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发出《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肯定了殡葬改革在保护中华民族生命线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现实情况来看,殡葬改革保护土地、节约资源效果显著。日前,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撰文指出,“如果按每具棺材1.5立方米木材、每座散坟占地10平方米计算,2018年推行遗体火化可为国家节约木材700多万立方米,节约土地6万余亩。如果60年算下来,节约的土地和木材将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

当前,随着城市化加速推进、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土地和生态环境的双重约束趋紧,现代土葬、骨灰墓葬对环境的巨大压力,都要求我们将生态葬的推广发展提高到战略高度、提高到保护民族生命线的高度来审视、推进,让生态葬成为殡葬改革的战略选择和战略安排,切实服务国家土地战略,既解决千家万户的烦心事,又为千秋万代营造更好的生存环境。

呼应国家文化战略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殡葬致力于安顿故人之魂,塑造生者之魂,是服务于人民、服务于民族、服务于国家的文化活动。在个体层面,殡葬活动有两个指向,于逝者而言是“逝有所安”,这个“安”,不仅仅只是遗体或骨灰的妥善安置,还有内心的熨帖安顿,更有逝者终其一生创造的精神、文化、价值的永恒安放。于生者而言是“生有所慰”,通过殡葬活动,生者总结、传承逝者宝贵的精神品质,使丧亲带来的内心伤痕得以疗愈,断裂的社会关系得以修复,获得勇毅前行的力量。在社会层面,高度仪式化、程序化、人文化的殡葬活动,一方面有道德教化和敦厚民俗之功,另一方面也有安稳社会秩序之效。在民族和国家层面,对每一位曾经为民族、为国家做出奉献的个体,给予身后关怀,既有沉淀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的功能,也有助于促进本民族个体幸福和整体进步,参赞化育,安顿人心。

同时,殡葬活动兼有对个体家国情怀的沉潜与涵养,实现个人、家庭、国家、民族命运内在融合的功能,化家为国,家国一体。文化即人化,关心人民群众的身后大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最基础的文化建设,就是最深沉的人文关怀,就是最基本的文化战略执行。新时期,在推进生态安葬的过程中,应从国家文化战略高度,更进一步满足“逝有礼葬”“逝有礼祭”的需求,从精神文化层面推进与生态安葬配套的祭扫纪念设施建设,让生态安葬者身有所归、魂有所安,让生者纪念有根、传承有序。

顺应共同富裕战略

一个社会的文明尺度,取决于对待弱者的态度,更取决于对待逝者的态度。死亡是最大的公平,但“豪华墓”“天价墓”不时刺激公众的神经,也将生前的不公平直接延伸到了死后,催生了“死不起”“葬不起”的舆论风潮。舆情的背后是社情,是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逝有所安”需求与供给体系之间不匹配的矛盾。全面推行生态葬有利于平抑这类不公平,根本性解决人民群众身后事,缓解舆论压力,构建和谐社会氛围。新阶段,要进一步健全生态安葬体系,推动生态安葬提质、扩面、增效,牢牢兜住“逝有所安”民生底线,引导公众将“逝有所安”追求从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尽力消除物质层面的不公平,实现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

二、历史思维: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

真正的历史思维既有对过去的继承,亦有对现实的关照,更有对未来的谋划,生态葬的推行也须从过去、现实、未来三个维度构建大历史观,树立历史性思维。

度之往事,注重总结历史经验

中国传统安葬体系中生态安葬理念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天人合一”理念。古人以天然土壤、石块等为材,掘土为穴、垒土为坟、勒石为碑,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之力的斧凿,一段时间后,遗体真正回归大地,实现“天人合一”。这也是几千年来,无数先民的安葬并未对耕地、生态造成巨大破坏的根由所在。今天有论者倡导回归土葬,实际上是刻舟求剑思维在作祟,如今的造墓工艺与过去迥异,水泥钢筋等非天然材料的应用,更阻断了墓碑墓穴回归自然的路径,使得今日之土葬与过去之土葬有了质的变化,不可简单类比。由此观之,在推广生态葬过程中,应承继“天人合一”理念,采用更加生态环保的方式、路径和材料,为遗体和墓葬回归自然创造一条坦途。

二是“因地制宜”理念。南方地区的露天船葬,东北地区的树葬,青藏高原的天葬,西南地区的崖葬,还有塔葬、火葬等多种生态葬式,无不彰显古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智识,保护着生者乃至后来者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这也提示我们,殡葬改革总体方向是绿色、节地、生态,但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地区可以探索符合本地区条件的最适宜的路径,比如火葬区要更进一步探索骨灰精制,实现体积减量、畏惧减轻、墓穴瘦身。再比如土葬区也应对土葬实施生态化改造,墓碑高度、材料选择、建设标准等都应以绿色生态作为标准导向,探索新型生态土葬。

三是“葬祭分离”理念。目前生态葬的痛点和瓶颈之一就是“无处可祭”“无物可祭”,生者的哀思无处寄托。实际上,中国“葬祭分离”的传统源远流长,比如著名的“三孔”中,孔林是安葬地,孔庙是祭祀地,二者空间上有区分,功能上有分工。普通老百姓也有墓地安葬、祠堂祭祀的传统。新时期可以在此基础上优化改良,推行“新二墓制”,骨灰有“生态安葬墓”,撒散、深埋、海葬皆宜;祭扫纪念有“礼仪祭祀墓”,构建专门祭扫空间,线上、线下皆可。

验之来事,注重强化未来意识

生态葬规划既要向前看,继承优良传统,也应面向未来,以未来思维谋划新型生态葬。其一,要为未来留下青山绿水。从长远角度看,墓碑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木材到石材再到新型环保材料的发展历程,其核心要义在于记载逝者的人生文化、精神品格,以传之后世。当前,信息载体已经多元化,对豪墓大碑的追求,本质上是与时代脱节的象征,我们应主动拥抱未来,实现记载记录电子化、虚拟化,上网、上云,留下青山绿水、青林沃壤。其二,要为后世留下值得继承的文化。无论遗体,还是骨灰,随着时间的消逝,都终将回归自然,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中国传统讲“慎终追远”,须知可追的绝非只有代表物质的遗体或者骨灰,更有高尚的人格、崇高的德性。故此,个体和社会,都应该倡导社会公众修身立德,构建精彩人生,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文化,成为后辈效仿的榜样,永远活在后辈心中。

参之平素,注重贯彻“三新一高”

殡葬行业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较深,需要对照“三新一高”时时检视,进行修正(Revising)、重组(Recombination)和再排(Reordering)。其一是要将殡葬事业改革发展放置于新发展阶段考察。明确殡葬事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机遇与风险挑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其二是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优化发展方式。跳出原有的“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发展思路,明确走创新式、内涵式发展道路。其三是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找准殡葬在双循环中的基本定位,不断增强殡葬服务的生机和活力。最后,则是促进高质量发展。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

三、建构思维: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生态葬

建构思维是一种创新思维,它不仅指向各种创新要素的聚合,还延伸到将这些要素按照形态、数量和次序进行有序有计划地配置,以产生新的功能。新型生态葬的发展,涉及物性、心性和环境三个维度,此三维均需要建构性思维来鼎立。

物性层面的模式建构

传统生态葬习惯于做减法,减土地面积、减石材用量、减祭扫空间等等,将生态葬蜕变为“骨灰葬”的简配版,在客观上形成“简单葬”的刻板印象,不利于大众接受生态葬。新型生态葬应该“加减乘除”综合运用。服务要做加法,生态葬要叠加家属互动、社群建设、安葬和祭扫礼仪、志愿服务等新型服务,配套线上线下祭扫和纪念设施建设。物质消耗要做减法,抓住安葬主体这个源头,实施骨灰减量、精制,配套实施葬具改革,推进土地可循环运用,减少单具骨灰占地面积,缩短占地周期。在这方面,国内就有上海汇龙陵园的成功案例,骨灰精制化为“生命晶石”后,体积大大缩减,辅以精致葬具,安放于“藏晶苑”,单具骨灰占地0.0075平方米,源头节地效果十分突出。安葬容量和纪念祭扫要做乘法,强化集约用地,空间上要上下突破延伸,入塔、深埋等安葬方式要综合开发,提高安葬容量。葬式葬法上大力发展海葬、花园撒散等新葬式。祭扫配套设施要线上、线下双重双向开发。日前,福寿园国际集团推出的“慧心谷”,就融花园般的实体墓地、数字孪生的虚拟墓地和交互纪念的生命之岛于一体,线下实体安葬容量提升、线上虚拟纪念无限延伸,开辟了生态安葬的新模式。群众负担要做除法,建议通过土地补贴、经济补贴、文化补贴等方式,大幅度减轻群众安葬负担,为每位逝去的公民提供雅静有序的生态安息之所。

心性层面的意义建构

人的逝去并不是消逝和结束,而是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重构的开端。新型生态葬要获得人民群众的理解、接受,必须编织新的“意义之网”。战略层面,要继续强化节地生态葬对民族、对国家、对未来的宏观战略意义,强调其崇高性,体现生态葬群体的高节清风。社会层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建构新时代殡葬伦理规范、礼仪规范,在国家和个人之间做好桥梁,为宏观战略落地,做好中观铺陈。行业层面,要深入满足节地生态葬的微观价值需求。比如配套开发尊崇备至的安葬礼仪、臻于永恒的纪念空间、便于纪念的人格载体,满足个体的精神文化需求,赋予生态安葬更加丰富的意涵。

环境层面的情感建构

安葬之所有特殊的场所精神,环境与情感的双向互动和促进,也是新型生态葬推广的关键。一是物质环境的营造。要想使生态葬成为主流,就要用主流思维开发生态葬,逐步打破利用“边角料”“偏僻地块”开发生态葬的思维定,用最好的资源、最好的配置,打造最好的环境,让环境释放尊重、友好的信息和善意。二是情感环境的营造。推行生态葬应努力满足“尊严感”“仪式感”“永恒感”等一系列精神和价值需求,为选择者提供情感支撑、情绪价值。三是社会环境的营造。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从精神、文化、道德、家国情怀等多维度给予生态葬全面的舆论支撑,形成有利于生态葬发展的正向社会情感。



【 字号:

返回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