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墓地:清明文化之美,是有缺憾的美
大美清明,并非是十全十美,美到极致。笔者认为,清明之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有缺憾的美,白璧微瑕,皎月未盈。这种有缺憾的美,既流露在历代传颂的清明诗文中,又因为清明节是缅故人、祭奠故人的节日,更表现在现代的清明墓地祭扫活动中,美中不足的种种现象还应一一剖析。
杜牧那首《清明》的七言绝句,流传千古,世代吟诵。此诗之所以从千百首清明诗词中脱颖而出,为人们分外青睐,就在于此诗潜在的、缺憾的美。试看阳春三月(农历)本是春光明媚的大美季节,却偏是“雨纷纷”,本来是匆匆赶路,想早点回家可以尽孝道、感祖恩,却偏是道路泥泞,欲快不能。于是心力疲惫,杏花村的美酒让人精神一振。逆向思维一下,如果一切都顺利,一切完美无缺,恐怕杜牧也就不会命笔,《清明》诗也就难以流传了。其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上巳节袚禊之际,忽感人生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在人生苦短的哀叹无意中抒发了缺憾之美。
再说,清明的墓地祭祀,缅怀先人是该节日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而缅怀往往带有哀伤、幽怨的情感色彩,你缅怀父母、祖辈,无论用什么方法与已故之人“对话”,可逝去的人永远不会真实地出现了,这个铁的事实是永远不可弥补的缺憾。人们在清明节多姿多彩的获得身心快乐,常也带着一种隐忧或沉静中的思念,这是缺憾之美在心目中的流露。也许春节、中秋等民俗节日带给人们的是完美,而清明冬至却显然与此不同。所以人们在祭祀节日需要获得心灵的慰藉。慰藉的需求,正源之于缺憾。
对已经过世亲人的深情缅怀、思恋,已不同当初深切的悲痛,应视为是一种人情之美,有缺憾的美。清明,再从如今殡葬活动、殡葬墓地文化现状来看,到处都可以看到大美的景象,更可贵的是人们把各种美的形式应用到清明活动直至殡葬墓地服务活动中来,但缺憾也是存在的。
例如:我们在对先人、故人的缅怀、祭祀中,情感之美的表达方式失于单调,许多人还停留于用传统的带有消极文化色彩的方式,如放鞭炮、烧纸钱等来告慰先人。现代殡葬文化所创新的多种祭扫方式,虽已收到显著成效,但还有许多人并未深刻理解,并未能从行动上接受,因而清明文化虽然已经到了现代清明文化发展阶段,但移风易俗仍任重而道远。在赞颂大美清明之际,我们仍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目前殡葬墓地活动,仍存在若干“悖谬”。一方面,人们赞扬回归自然是天道,是大自然规律,趋于自然和谐是大美之事,但另一方面又追求高碑大墓豪盒,违背了让逝者回归自然的初衷。由此看来,种种所谓的“葬”、“葬式”,其实不是葬,而是“存”、“贮”而已。殡葬墓地活动和殡葬文化中类似的悖谬可列举七八条。我们应对此加以深思,将悖谬之认识与行为纠正过来,使缺憾逐一得以弥补,遵循文化的本义走向大美。不仅清明文化如此,殡葬墓地文化建设各个领域也都应如此。
有美学家认为,缺憾之美更让人铭记在心。缺憾之美其实不是一个新的命题,维纳斯的断臂雕塑,早已向我们展示了这一美学的原理。正由于在大美清明洞察到美的缺憾的种种形态,清明文化才能以坚实的步伐走向大美。[文 / 丁长友]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