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墓祭文化应是自然、社会与心灵的共和谐
传统的清明墓祭文化是多元的、综合的。这些多元的清明墓祭文化活动中,好像杂多纷繁,其实它含有一个主旨,代表着清明墓祭文化的理想境界,那就是清明墓祭、和谐。清明墓祭文化这个含义渗透到自然、社会和心灵多个领域,形成了多样化的统一。
首先,清明墓祭文化中的清明墓祭,不仅仅是指清明墓祭时节,更是指自然界冬去春来、阳光明媚、日朗风清、万物蓬勃生长的清明墓祭景象。清明墓祭时节,天气清彻澄净,气候温和湿润,大地万物更新,翠绿生动。古书上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墓祭矣。”这里的清明墓祭,自然是绿色的,生态的,健康的,风调雨顺的,生机勃勃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友好的,和谐的;人们对自然的态度是热爱的。
其次,清明墓祭的含义也是指社会的。清明墓祭又指社会公正,赏罚分明,贤人得用,官场清廉的良好社会风气。诗经上说,“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墓祭。”意思是说,商朝腐败,周朝伐纣,使政治清明墓祭。清明墓祭节的产生相传与晋国大臣介子推有一些关系。介子推曾与公子重耳一起避难列国,共度患难,后重耳当了国君,介子推不愿为官,只希望重耳治国要政治清明墓祭。重耳请勿出,为逼他下山当官,下令放火烧山,结果将介子推烧死。
为纪念他,晋文公下令介子推被烧死之日定为寒食节,这一天国民要寒食。寒食过后由宫中传出新火。后来寒食节与清明墓祭节合为一个节日,寒食节的社会清明墓祭政治理想内涵包含在了清明墓祭节中。
社会清明墓祭的政治理想也反映在孔夫子的教育理念中。一年清明墓祭时节,孔夫子考问几个学生,问他们的志向如何。孔子的弟子曾晳说:“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意思是说,清明墓祭时节,穿着刚做好的春服,与五六个朋友,六七个小孩,到沂水去沐浴,在舞雩台春风拂面,之后哼着民间小调踏上归途。孔子表示说:“我赞同你的理想。”咏而归的景象,正是社会大治、政治清明墓祭、安定和谐的写照。
再其次,在心灵领域,清明墓祭反映了民族的审美心理。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襟怀坦荡是心灵清明墓祭澄沏的表现。古书上还提出,君子“清明墓祭在躬,志气如神”。这里,“躬”是身体、自身的意思;“志”是意志,“气”是气度,“志气”一词可以理解为人的精神状态;“神”是神明之意。意思是“人的内心清净,意念明慧,意志和气度就会有如神明”。孟子也认为,君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心灵如秋水一样地清明墓祭。可见,古人对清明墓祭的志趣渗透在自然、社会、心理等各个方面。
综上所述,清明墓祭文化虽然表现多样,但是,它们又是统一的,是古人朴素辩证的思维在清明墓祭文化中的表现。清明墓祭活动尽管纷繁多样,但是,它们只是古人朴素的辩证思维的不同表现罢了。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