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扫墓琐忆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古时又称三月节。这是春耕春种大忙时节的开始,又是重要的扫墓祭祖之日。听到老友议论清明假期的活动安排,使我想起了儿童时期过清明节的一些屑事。
我家在山东半岛的东北端,气候特点和江南的“清明时节雨纷纷”不同,是“春雨贵如油”。清明是扫墓祭祖的重要节日。据《威海市志》说,现在威海人口,十分之九是明初在这里修建边防卫城后,一批批到这里屯垦驻军的后代。我家族到此地的第一位先人,则是明代中期到威海驻屯时安家落户的军人之一。当时威海人较少,他选择了一块很大的墓地,作为自己的归宿,希望后代都和他安眠在一起。至我少年时已经十多代了,成为当地少见的一处大墓地。清明早晨,族内老少男性都穿着洁净的衣服,会聚成一支四五十人的队伍,在一位年辈高也比较熟悉家族历史的长者带领下,前往墓地。女性不参加扫墓,是有一种男尊女卑的思想作怪,说是女性献上的祭品,祖先收不到。他领着众人先到墓地最北段的先祖墓前排列开来,亲自在墓前烧一些纸,浇三杯清酒,恭敬地带领众人叩拜。礼毕,他又深情地告诉大家:“我们这位老太爷,是戚总兵(指抗倭名将戚继光)的下属,到威海抗倭的,打仗勇敢,保住了家乡的平安,立了军功。他曾说:‘我活着守卫海疆,死后就葬在这里,继续守边,子子孙孙,一代代守边。’”说到这里,他指指我的二伯父又说:“甲午海战,倭寇攻入威海,他还是个少年,和村里几个伙伴一起,拿着铁锹,到威海城下,高喊倭寇滚回去,和倭寇对垒一整天。”这时,一名青年人说:“听说他们当时只是喊了几声,没敢攻打。”我的二伯父斥责说:“你这个后生知道什么!我当时的年龄和我侄子(指笔者)差不多,年纪还小,手里又只有一把铁锹,向前冲,岂不是白白送死!要是手里有今天八路军那种钢枪、手榴弹,一定能打死几个倭寇!”领队长者喊了句“别打岔”,又继续对着祖坟说:“现在倭寇又来了,我们家族的好几个后生都参加了八路军,村里还组织了民兵队。老太爷放心,我们一定把倭寇赶走,保住我们的家乡。”这位领队长者,识字不多,也不是村干部,却能联系当时的抗日斗争,讲述先人的抗倭事迹,令众人肃然起敬。笔者年少,虽不能完全理解他的讲述,仍然深受激励,回家后就参加了儿童团,跟随大人们抗日保家乡。
接下来,又对始祖墓前他的子、孙、重孙……一行行排列的坟墓祭拜,这种墓葬方式,是怀子携孙,死后仍享受天伦之乐的古老习俗的延续,因为横排的坟墓逐渐多了,便不一一祭拜,而在居中的墓前划一个圈,在里面烧一些纸钱,浇三杯酒,让这列先祖共享。前行到又一列坟墓,其中一座高大得多,墓前还摆有石供桌、石花瓶等。领队长者对众人说:“这位老太爷幼时家里很穷,但日夜苦读,做了官,为我们宗族扬了名。”他又对我和几名少年说:“你们也要认真读书,长大了光宗耀祖。我们宗祠里有副‘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对联,你们都见过,要牢记在心。要像先老太爷那样英勇抗倭,忠于国;像这位先祖那样,光宗耀祖,尽忠尽孝。”
祭拜到倒数第二列坟墓时,领队长者说:“最后一排的这几座墓,都是安葬未满三周年,他们的神主牌位还没有供奉到宗祠里。让他们的子孙各自祭拜吧。”祭拜完毕后,领队长者又引领众人回头看,一座座整齐排列的坟墓上,全都是绿梗嫩叶和金灿灿黄花的大花丛,如同给一座座坟墓戴上了一顶大花冠,整个墓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新春气象,令我油然而生敬意,而无走入墓地所生的恐惧之感。领队长者像是自言自语地说:“迎春花开得很茂盛,表明先人在这里生活得很幸福,我们今年一定有个好收成。”原来,迎春花的盛开,和祖先的长眠、生者的生活,有如此重要的象征意义,大概也就是因为这种观念,坟墓上的迎春花,只能由族内轮流管理祖茔的人修剪,而绝不允许砍伐。族内人如果砍伐了,会受族内重罚;族外人砍伐了,则可能引起械斗或诉讼。后来我才知道,迎春花生机旺盛,扦插即可成活,不用浇水、施肥,即能旺发,花期长达三个月。生长在坟墓上的迎春花,盘根错节,可以保持墓上的泥土不被大雨冲走,还能使小动物不敢在坟墓上做窝。迎春花的这些特点,使它成为家乡的坟墓之花,并渐渐引出许多寓意。大概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我家乡各族各姓的祖茔,也都戴着迎春花冠。因为家乡的迎春花都生长在坟墓上,我后来到许多地方,看到园林、路旁的迎春花,便以为其下面曾有一座古墓。
我的家乡也有冬季扫墓的习俗,但不在腊八,而在农历十月初一。大概我家乡的腊八日时,已天寒地冻,大雪纷飞,不便扫墓。而农历十月初一,农事已毕,又是小阳春,正好可以用一年的收成祭告先人,祭拜方式和清明一样。笔者少年时代参加清明扫墓所见到的祭拜习俗,虽然夹杂有封建的成分,但领队长者能结合当时的世情,讲一些祖先的事迹,使参加扫墓的后辈受到一点教育,比起今天有的人仍借扫墓张扬迷信旧俗,或只当作一次嘻嘻哈哈的出游,要有意义得多。[文 / 王绍玺]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