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墓园文化”
清明节即将到来之际,捧读王福鑫著《湖南墓园文化》一书,感慨系之。王福鑫著《湖南墓园文化》(列入湖湘文库,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年第1版)一书所描述的墓园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墓园建筑、石刻、文学艺术以及关于墓的观念、习俗和规章制度的总和”。研究对象主要是墓葬观念和习俗(包括灵魂不死观念、墓葬制度、墓葬形式)、墓地的选择(包括墓地的选择、墓的形制)、墓园建筑与石刻(包括墓碑、墓志、石雕、牌坊等),墓园文学(包括碑志文、祭文、墓联、墓园等),墓园的管理及湖南的主要墓园等,全面展示了湖南墓园文化的发展变化,而此前的学术界还没有这样系统的研究。
几读《湖南墓园文化》,掩卷而思,深感该书不仅全面而系统地描述了中国及湖南墓园文化发展的历史,而且对于工业化、城镇化时代的清明节及其殡葬,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湖南墓园文化》的作者告诉我们,墓园文化内容的丰富和具体形式的多样,究其原因,不外乎灵魂不死观念。“灵魂不死”是中国古代社会里人们对于人自身认识的一个基本形态。在古人看来,人由肉体和灵魂(或叫魂魄)两个部分组成,人死之后,魂魄就会离开肉体继续留在人间,祸福人类。恩格斯也指出:“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人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他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灵魂不死观念的存在,让人们在思念逝去的亲人的同时,也多了几分恐惧,因而施用各种形式的葬仪、墓葬、石刻、祭祀等等,或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之情,或安慰逝者亡灵。于是对逝去的亲人极尽安葬、奉祀之能事,哪怕是贫穷如董永者也要卖身葬父。对逝者的尊重与厚葬,提升了墓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形成了墓园文化的丰富内容和多种形式。
笔者理解,灵魂、物质、制度是一体的,既然墓园可以作为人的灵魂的载体,其他的与逝者有关系的物品如照片、著述、族谱以及曾经创造过的物质的、精神的财富,就都可以作为人的灵魂的载体。笔者就不只一次听父祖辈讲过,在“江西填湖南”“湖广填四川”的时代,家族和家乡的不少男儿,从江西带来的和从湖南再带出去的,就只是族谱而已,祖宗的英灵就全在上面了,什么祖(坟)呀,墓呀,就再也没有回过头。在工业社会的当代,能寄托灵魂的载体就更多了,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好工业和信息产品来保留逝者的灵魂,没必要回到农耕社会去,花大力建那么多的墓地。
《湖南墓园文化》的作者又告诉我们,墓园文化与“礼”的制度安排有关,墓葬的政治化和极力宣扬,给墓园文化附上了浓厚的政治制度色彩。笔者以为,这也说明,政府极力倡导殡葬文化的变革,也是历史赋予的责任。不但要倡导而且要从政府做起,适应时代变革,简化墓园,建好家园。
《湖南墓园文化》的作者还告诉我们,墓园文化的具体内容,包括殡葬的方式,不论是土葬、火葬还是别的葬法,都是随着时代不断变化的。既然如此,我们也要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时代,选择人们简单方便的墓园和寄扫方式。
当然,从薄葬到厚葬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期,从厚葬到薄葬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担负着礼制责任的政府,需要更多实际的工作,带动人民创造适应科技和生活方式变化的新的墓园文化。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