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墓地的祭奠文化
起源于中国的墓地清明文化传入朝鲜半岛后,在逐渐本土化的过程中,不断演化,最终成为具有韩国特色的节日。
在中国,清明一过,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韩国也是如此,有“到了清明节,插上烧火棍也会发芽”的俗语。1343年的农历三月十日(公历4月5日),朝鲜成宗、世子和文武百官在首都东大门以外的农田里祭祀,亲自在农田桑树下祈祷,这一天,便成为韩国农业和林业史上非常重要的日子。人们认为,如果清明节天气好的话,则意味着那一年的农事会很顺利;反之,农事一年都会不顺。1910年4月5日,纯宗举行“亲耕祭”的时候,不仅亲自耕田,还种了树,这一天后来便成了韩国的植木日。
韩国的清明和寒食通常在同一天。根据朝鲜洪锡谟在《东国岁时记》中的记载,清明这一天,时人用柳树和榆树制作出新火献给君王,君王将火分发给文武百官以及360个郡的首领,称之为“赐火”。郡城的首领再将火分发给平民百姓。在熄灭旧火、等待新火期间,不可点火做饭,只能吃冷饭。此时前后,韩国人用糯米酿造清酒,7日后酒香清香满屋。另外,这时做酱,味道也最好,所以韩国人常常把一年吃的酱都在清明前后做出来。济州岛的人民还相信,清明节是地上的神仙升天的日子,没有鬼魂,这一天去省墓和移葬都是吉利的,整修坟墓、树立碑石、装修房子等,做什么事情都会顺顺当当。
现代韩国人扫墓祭祀时比较重视生态文明,由于非常担心会引发山火,他们尽量避免使用纸钱、香、蜡烛之类祭祀用品,而是常用典雅高贵的兰花来祭祀先人。祭拜完毕后,人们会从管理处买来一棵银杏树树苗,植在墓地的正前方,希望这棵银杏能够长久地陪伴逝去的先人。由于韩国的清明节在2005年被排除出法定节日,不能亲自去墓地祭扫亲人的人们,一般都会在庙里或是家里摆上代表死者的牌位,然后郑重地摆上祭品,有的还要穿上传统的祭祀韩服,规规矩矩地行礼祭拜。祭品里的酒不是白酒,而是用纯米酿造的清冽醇香的韩国清酒。祭品中还有各种韩国的传统美食,例如以糯米粉和艾草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艾草年糕
如今,受到经济、社会等现实状况的影响,如果“清明”当天不是公休日,人们很难与家人聚在一起参加清明活动,对“清明”的感情也就日益淡薄,很多重要的墓地祭祀活动都推至法定节日“中秋节”进行。所以,清明节正逐步淡出现代青年的视野。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