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墓地资讯 > 墓园文化 >上海墓地:3D 打印遗体工作室在沪诞生

上海墓地:3D 打印遗体工作室在沪诞生

3D

   3D打印概念引进殡葬墓地希望用于遗体整容两年前首先由上海市宝兴殡仪馆徐军同志提出,引起上海市殡葬墓地服务中心领导们的兴趣,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之所以我们如此迫切,是因为传统整容技术实际上是面部重塑,即在原来损坏的头颅上用软件材料做成一个头颅,然后根据照片雕刻成人的模样,再进行翻模,再植毛发,最后化妆。植毛发是一根一根人工插进去,不是非常热爱这个工作有崇高的敬业精神,是没有这个耐心的。用一个数据证明这一点:植一条眉毛,要一边看照片一边根据照片显示的眉毛形状插不同长短的毛发,一不用心可能前功尽弃,所以只能脸对脸,非常细心地做3.5个小时才能完工。所以传统的修复技术有两个瓶颈:一是时间,一般需要四至五天;二是相似度,一般不超过60%,只能远看像,还不能碰(因为面部的材料是软材料)。

   由于当时3D只能打印硬体,软体打印技术没有产生,因此在原来遗体的基础上进行修复几乎不太可能。当然也有一个想法:对重大事故后,头颅几乎没有,可以利用3D打印技术打一个“头”安装上去,考虑到要去除部分遗体原来的组织,这样才可能安装,如果这样的话家属未必能够接受,因为我们遗体修复的本质是尽可能保存遗体原来的组织尽可能再现原来的容貌,所以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

   “8·12”特大事故发生后,上海应邀先后两次派出整容师前往支援。因传统技术的时间瓶颈无法对每一位英勇献身的烈士进行面部修复,留下深深的遗憾和内疚。2015年 10月在上海市杨雄市长、时光辉副市长以及市局周静波副局长的关心和推动下,引进3D打印技术弥补传统技术的不足,并将“3 D打印遗体修复”工作被列入民政局十三五规划。上海市殡葬墓地服务中心立即组织力量,成立了“3D打印遗体修复工作室”。 2015年11月,在上海市殡葬墓地服务中心主任何兆珉领导下,以开放的心态和共享的发展理念,借用外脑,会聚中心整容精英,组建了攻关小组。

   “3D打印遗体修复工作室”共有7名成员,由中心殡仪部刘凤鸣牵头,上海市龙华殡仪馆国家一级整容技师王刚、整容师陈钰,上海市宝兴殡仪馆整容师徐军、刘峰,上海轩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仁祥博士、雕刻专家宋皓南组成。

   位于上海市龙华殡仪馆业务楼内的“3D打印遗体修复工作室”工作区域,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入口展示区、研讨区、设计区和打印区。入口展示区是工作室3D技术演绎展示的场所,内设主题墙、logo墙和3D 打印成品陈列橱窗;研讨区是工作室成员研讨项目、商议工作方案召开会议的区域。设计区配备双屏电脑,主要应用于三维模型的搭建。打印区内配备3D打印设备和修整工作台,建模后数据通过3D打印机打印输出,之后工作人员可在工作台上对模型进行精细加工。

 

【 字号:

返回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