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墓地资讯 > 墓园文化 >上海墓地:“生命晶石”将在沪大力推广,形成新型特色服务

上海墓地:“生命晶石”将在沪大力推广,形成新型特色服务

生命晶石

    火化是实行殡葬改革,移风易俗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遗体无害化、减量化处理的主要技术途径。经火化后的骨灰体积仅是遗体体积的5%,从而使骨灰墓葬比遗体墓葬所耗的土地大幅度下降。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深度发展,本市年死亡人口突破12万之后仍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这种趋势将到2050年前后才能减缓。无论是公益性公墓还是经营性公墓,骨灰的“累积效应”日益显化,墓地被石头墓穴大面积挤占。在本市土地承载力已近极限的新情况下,迫切要求改变火化后骨灰散乱、体积大的状态,大力推进骨灰安置方式多样化,促使骨灰安置用地大幅下降。这将成为“十三五”殡葬事业发展中十分重要的工作。

    长期以来,上海殡葬业积极探索遗体减量化后的再次减量化问题。适用于公益推广的“骨灰精制”是其一。适用于市场运作的“生命晶石”也是其一。“生命晶石”服务项目,使骨灰高度减量化,效果十分明显,非常有利于由墓葬向其它方式的节地生态安置的过渡,给市民多了一个选择方案。

    据闻,早在十多年前,“生命晶石”服务已在美国诞生,并先后传入日本、澳大利亚、台湾与香港等地。在大陆殡葬博览会上也有展示。台湾、香港等地墓地稀缺,墓价昂贵,因此,“生命晶石”服务得到了应用。对于本市市民及殡葬界来说,尚是一个新的领域,在应用和推广中可能面临各种问题。因此,十分有必要先行进行相关的研究。

遗体减量化是殡葬绿色发展中的一个基本要求。骨灰晶石化处理是骨灰减量化一种方式。评价一种骨灰减量化方式的优劣,应是全方位的。为此,应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设立评价指标,从骨灰减量化程度、葬式多样化、安置方式多样化、清洁化、审美价值、文化赋予、经济成本、综合成本、传统文化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科学比较。(详见研究简报3《骨灰减量化方法的综合评价》)

    初步的研究表明,“生命晶石”相比于舍利子、骨灰钻石化、骨灰精制等几种减量化方式,具有明显优势。因此,“生命晶石”服务作为新的服务项目,有其新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骨灰减量”新的尝试,“供给侧改革”新的探索

    当前,我国殡葬界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葬式节地”上,公墓站到了节地的前列,这可以称之为“末端节地”。其实,“末端节地”受到骨灰体积、骨灰盒形态的制约。几十年来,“源头节地”是我国殡葬改革的一个主要成就。遗体火化就是抓源头。这是一种历史上的“供给侧改革”。推行火化60年来,光上海就节地60 0 0亩,成效明显。当下的“生命晶石”服务,也是“源头节地”的一种方式,把殡仪馆又一次引入到了节地的前沿阵地上发挥新作用,这是在新形势下的殡葬服务“供给侧改革”的一种形式,可使绿色殡葬建设的“遗体减量化”推进到“骨灰减量化”,以探索“骨灰减量”新的路径。

    二是,生命晶石安放方式多样,土地约束强度可望减弱

   “生命晶石”在外观上没有骨灰恐怖阴森感,可安放在家庭、寺庙、“人生图书馆”等场所,也可随身携带,使“葬式的多样化”推进到晶石的“安放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缓解骨灰传统安置方式带来的土地难题,摆脱骨灰“入土为安”对土地的高度依赖,从而减弱土地制约强度。在墓价快速提升的情况下,“生命晶石”的非墓化安放为减少丧家费用支出提供了一个新途径。(详见研究简报6《“生命晶石”的流向分析》)

    三是,有害重金属充分固化,推动生态葬深绿发展

    骨灰中含有铬、镉、钡、铅等重金属,其中不少对人体有害(详见《殡葬绿皮书》2 014~2 015第19 0页表2)。“生命晶石”将骨灰中的重金属牢牢固化在“晶石”之中,很难溶出,避免了骨灰直接下海、入地,其所含的重金属渗入海水、土壤、地下水中造成污染。这可推动生态葬逐步走向深绿,对于进一步推广近海海葬、撒葬是十分有利的,。

    四是,慎终追远传统利于保存,文化传承方式便于拓展

    “生命晶石”体积小、形态美,在可长久保存的同时,也为发扬中华优秀文化提供了巨大空间。“生命晶石”给人们提供了与逝去亲人“对话”的实体纽带,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有利于坚持发扬慎终追远的中华优秀传统;对于多子女家庭,可以将“生命晶石”分成多份,无论后辈走到哪里,都可携带在身边,便于分别祭扫、怀念;还可以做成各种饰品,满足个性化纪念需求;“骨灰晶石”可以存放在家庭等多个地方,从而改变人们的祭扫习惯,形成家庭、寺庙、公墓、社区等多种祭祀方式,改善清明、冬至到公墓集中祭扫的拥堵状态;“生命晶石”也为人们更重视先人的人生文化保存提供了新的契机。“生命晶石”的小、微形态,将其置于“书”中也不是难事,于是“生命之书”将出现新的敬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文化形式。

 

【 字号:

返回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