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墓地 殡葬服务体系形成与完善
1、内涵
“民死”亦是民生的重要一环,与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殡葬业建设, 便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殡葬服务, 代表为安置往生者、悼念往生者及抚慰丧户所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总称,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要求,由政府主导提供、社会和市场参与供给的,旨在救助和保障公民基本殡葬需求的服务,具有公益性、文化情感性,自然垄断性及市场信息不对称性。
殡葬服务体系,则是指为满足民众基本殡葬需求而提供的殡葬服务、设施及其相关制度之综合,由服务主体、内容、方式、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监督评估等要素构成。合理的殡葬服务体系可在绝大多数人经济可承受范围内,实现“让逝者得其所,让生者了无憾”。故而,伴随着生老病死观念的开放,现代殡葬服务正被逐步纳入当今中国人生活之中。
2、形成
中国殡葬传统历史渊远,从山顶洞人时期随葬饰品开始,到明清两代,中国已形成一套独特而繁琐的殡葬礼仪。此后,紧随社会经济发展与物质文化丰富,殡葬业也由满足人们基本处置遗体需求上升至满足精神需求的高度。
因而,现代中国殡葬服务应运而生,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在各地投资建立起统一行政管理的殡葬事业单位。1960年中期,火葬运动开启全国各地火葬场建设。沉浮30年,公墓丧葬在1990年进入大发展时期。随后,中国内地墓地市场政策松动,部分民营机构趁着殡葬改革浪潮, 开始兴起塔葬文化及陵园修建。直至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殡葬管理条例》,民政部及其下属单位对殡葬服务内容进行扩展, 正式形成市场化的殡葬业环境。同时,社会资本和个人资本试水殡葬业,殡葬服务市场开始呈现多主体经营状态。中国从此展开了殡葬服务体系的建构。
时至今日, 中国殡葬服务体系建构正处于救助性殡葬服务向保障性殡葬服务的过渡阶段。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民政报告显示,未来在以基本殡葬服务均等化为标志的保障性殡葬服务得到实现的基础上,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包括基本殡葬服务均等化和非基本殡葬服务多元化的改善性殡葬服务体系。
3、形成
现代中国殡葬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经半个世纪, 随着殡葬管理工作加强,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目前殡葬服务基本可以满足当前公众的殡葬消费需求。然而,因为殡葬服务具有四种特性,即公益性、文化情感性,自然垄断性及市场信息不对称性, 其中公益性决定了——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国有资产在殡葬业中,必然占据主导地位,以发挥导向、示范和引领作用。其中, 公益性与市场化关系的协调在管理与服务范畴一直是重中之重,可恰恰就在这一点上,中国殡葬业始终未能找到平衡。是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同牵一处病痛而引发全身隐疾,中国殡葬服务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1、经营体制越位,政企合一, 行政垄断;2、经营行为不当,价高物劣, 强买强卖;3、市场管制失灵,非法丧葬, 传销霸市;4、职业道德无度,暗箱交易, 诚信存疑;5、职业技能低下,缺少培训, 行规滞后;6、法律规范缺位,执法不力, 无法可依。
由此可见,面对日益多元化的殡葬服务需求市场,在强化自我监督评估的前提下,中国殡葬业如何找准方向,确立市场地位,改善服务内容和方式,提高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效率,是亟待殡葬服务单位及从业人员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4、完善
何结合实际走出符合国情的殡葬业发展道路,以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丧葬需求?首先,在市场化大前提下,针对中国殡葬服务体系所存在问题,可有如下路径对策。1、对体制越位、管制失灵, 应构建殡葬服务管办体制;2、对法规缺位、行规滞后, 应完善行业服务法规条例;3 、对经营不当、价高物劣, 应促成合理价格管理体系;4 、对道德无度、技能低下, 应加强人员技能道德培训。
其次,在多元化社会中,公众需求也因为各自经济条件和个人偏好,呈现出多样性。当如此需求体现在殡葬服务上时,殡葬业则应当“按需分配”,分别给予具体对应服务。因此,根据中国殡葬服务体系形成历程,构建如下“三维”殡葬服务体系,即殡葬服务分级化模式,具备可行性。1、救助性殡葬, 公益化服务;2、保障性殡葬, 减免化服务;3、改善性殡葬, 市场化服务。
最后,路径对策与分级化模式“双剑合璧”,不仅有望真正实现殡葬服务层级公益化,也有利于加快驱动殡葬立法进程,从而保证消费者在殡葬服务中所应享有的基本权利。更重要的是,这也将变相督促政府深化殡葬改革, 从而维护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