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方两会看2023各地殡葬改革新动向
新年伊始,各地两会密集召开。近日,记者梳理地方两会相关报道发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各地在殡葬领域着力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移风易俗,代表委员们在制度体系、设施建设、专项整治、移风易俗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提案,为解决好群众在殡葬领域的急难愁盼建言献策。
强化制度建设 深化殡葬改革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深化殡葬改革意义重大。
针对湖南省耕地、水源保护区、开发区、国省县乡道、村(居)主干道两侧可视范围内“耕地田中坟”“景区景点坟”“村民屋边坟”“河堤湖岸坟”等散埋乱葬坟头,湖南省人大代表罗鉴远建议,通过深入调研确定什么是“零星散乱坟”,把已经成为发展障碍的上述区域作为优先整治范围。同时,倡导文明殡葬、绿色殡葬的理念,突出重点,全力攻坚,出台禁止私埋私建坟明文规定,群众殡葬事宜需经各村(居)备案并安葬在指定区域。
“在殡葬领域制定专项法规时,应彰显以人为本理念,统筹传统殡葬文化与现代殡葬方式的协调发展。”作为一名法医,四川省成都市公安局刑事犯罪侦查局刑事技术处处长、省人大代表陈德智长期接触殡葬领域。
陈德智指出,有的省级殡葬管理条例缺乏分类实施的管理法规政策,基层缺乏细致可操作、实际有成效的法律文件。“条例中相关操作规定较为模糊,缺乏具体的施行标准。殡葬管理是一项复杂的行政管理工作,分管部门之间对综合性事务存在管理重叠和盲区。”
陈德智建议,尽快修订《四川省殡葬管理条例》,完善地方殡葬规章制度,加快殡葬领域法规体系建设。同时,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多元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建立农村殡葬改革补偿与激励机制。
紧盯群众关切 提升服务效能
从摇篮到坟墓,人民群众的生活就是民生。“逝有所安”同样是人生大事。
锚定殡葬公益属性,湖南省人大代表李燕丽建议出台相关文件,确定民政部门直属事业单位经营管理墓地,回归公益属性,实行政府定价,推行殡葬惠民政策,推进殡葬改革和移风易俗,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对现有经营性公墓进行清理,能够收回的尽量由政府收购,不能收回的加强管理,并建立防止‘一走了之’、遗留公墓残局的管理机制;对于没有城市公益性公墓的地方,及时建设城市公益性公墓,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李燕丽说。
群众身后事涉及民政、卫健、公安、人社、医保等多部门,存在“跑多次、跑多处、材料多、程序繁”等顽疾。为此,浙江省政协委员毛伟华提出,推动“身后事”一次办集成服务,打造惠民殡葬基本服务全流程免费的“浙江样本”。
落地实践层面,毛伟华建议,迭代升级完善生态安葬服务系统。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设计,一方面将安葬时记录信息和公墓的信息进行实时对比;另一方面,打通“浙里办”家属入葬查询和申报环节,采用移动端“浙政钉”满足管理需要,兼顾殡仪馆、公墓和骨灰堂等安葬设施,实现数据实时对接跟踪形成全过程闭环。同时,运用遥感测绘和数字地图等大数据手段,建立公墓现状图、公墓规划图、墓位实景图等数据电子化平台。
为每个人和所有家庭的人生大事做好服务,是各级人民政府的一项重要民生事业。山西省政协委员黄登宇建议,在全省大力推广建设树葬陵园,以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加强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建设。可参照公园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创新墓碑形式,消除墓地恐惧感,设置必要的便民设施和人文景观,对选择树葬群众给予一定的补贴或奖励。 此外,为了让更多的老年人感受到生命的尊严与社会的温暖,湖南省人大代表袁运长建议,进一步提升殡葬服务供给能力,加强临终关怀。
推进移风易俗 倡树文明新风
节地生态安葬政策推动殡葬移风易俗深入开展。地方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围绕人民所忧所盼,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坚决贯彻执行推动殡葬改革,加大殡葬改革政策的宣传力度,推进树立文明殡葬风尚,引导人民群众践行文明殡葬,让其成为殡葬改革的最大受益者。”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湖北省十堰市殡仪服务中心的任传伟说,文明殡葬体现在关怀安抚丧户家属情绪,彰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优越性;体现在有集中治丧场所,避免扰民影响邻居工作生活;体现在完善的治丧服务,让逝者的最后一程体面有尊严;更体现在殡葬从业者有很好的职业认同感、社会认同感,用爱和专业,为群众办好身后事。
“移风易俗工作关系着百姓的‘钱袋子’以及乡村振兴的成色。”湖南省长沙市人大代表贺伟说,过去办一场婚丧宴席,群众开支在8万元—10万元,现在一场丧事费用精简到了3万元左右。通过倡导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一般家庭的人情开支大大减少,群众将节约下来的钱投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乡村振兴进一步走深走实。
推进移风易俗,是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切实回应。江苏省宜兴市政协委员陈钟建议,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强化以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形式推动移风易俗,对社会性、顽固性陈规陋习实现长期约束,鼓励群众在实践中破除老旧观念、提升认识水平。
“移风易俗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又是促进乡风文明的重要手段。”在山东省菏泽市政协委员岳喜军看来,时下多数乡村都有村规民约,执行不到位会制约乡风文明建设。他建议,思想引领要在“接地气、聚民心”上下功夫,要把农民“所想事”变为政府“要干的事”,用文明新风尚滋养乡亲们的幸福生活。
锚定目标实干 促进行业发展
殡葬改革旨在积极地、有步骤地推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记者注意到,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为2023年及今后五年工作定下目标任务。其中,针对殡葬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短板,部分地区明确切实兜住兜牢殡葬领域基本民生底线。
在深入推进殡葬移风易俗等方面,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移风易俗,引领婚丧嫁娶新风尚。云南省、贵州省等地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健全用好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完善村规民约,深化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福建省、陕西省、河南省、湖南省等政府工作报告均对深入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弘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作出要求,等等。
围绕加快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持续优化殡葬基础设施,内蒙古自治区将新增13个旗县级殡仪馆,江苏省将新建改扩建100个城乡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设施纳入年度民生实事,重庆市将推进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建设,江西省九江市殡葬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纳入“智慧九江”行业应用二期工程项目,等等。
此外,海南省政协委员、海南省民政厅副厅长陈月花表示,在殡葬管理改革方面,今年海南将持续改善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推广海葬、树葬、花葬等节地生态型的安葬模式。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