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墓地资讯 > 墓园文化 >上海墓地 墓葬文化知多少——墓地制度

上海墓地 墓葬文化知多少——墓地制度

在我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墓葬是北京周口店山顶洞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3万年)的遗址。据考古发掘情况看,当时的山顶洞人埋葬同伴尸体时,已筑有浅平的墓坑(仅仅是墓坑,还没有棺这一葬具,新古器时代晚期才发现),放置简单的随葬品。从位置上看,墓坑与居住区同在一处,表明人们认为死者仍然通过某种形式与他们共同生活在一起。

山顶洞遗址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们有了比较固定的农业聚落,开始出现氏族的公共墓地。氏族墓地的出现是氏族血缘观念的集中体现之一。这个时期的墓地开始不再同人们居住区在一处了。

澧县孙家岗遗址部分墓群

孙家岗遗址新石器时代墓地的主体年代为肖家屋脊文化时期(距今3800-4200年间),墓地位于遗址东部,环壕之外,独立于居址区存在。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阶级的出现,氏族墓地走向解体,随之面起的是家族墓地,也称为“族葬墓地”。家族墓地是指同一家族的人们及其子孙后代同葬在一个墓地中,这一族葬制度成为中国古代长期流行的最基本的埋葬制度。

孔林

孔林占地200万平方米,有坟冡10万余座,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家族墓地。

氏族墓地只埋葬本氏族的所有正式成员。像媳妇这种在血缘上不属于本氏族的人员是不能葬入氏族墓地的。家族墓地一般只埋葬本家族的男性成员及其配偶,嫁出云的女子便不能葬入了。

到了商周时期,实行宗法制度的统治方式,阶级和国家虽已产生,但人们之间的血液关系却牢固地保存着。其中出现的“公墓”和“邦墓”是古代社会族葬墓地制的代表。公墓指国君、王室等贵族的墓地,邦墓指普通百姓的墓地。两者都有专人管理,按照宗法等级关系来排定次序。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墓葬分布图(图片来源于书籍《三门峡虢国墓》)

虢国墓地是一处完整的大型邦国公墓地。在发现在墓葬群中,在国君虢仲、虢季组墓区之南,一条东西走向的界沟将它们与其他贵族、平民墓隔开。

秦汉由于贵族宗法制度的崩溃和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传统的族葬制度开始崩溃、表现为公墓区范围扩大、帝陵周围有异姓陪葬墓以及墓地可以自由买卖。

东汉时期,由于大土地所有制的急剧发展,形成了自给自足的豪强地主庄园经济,他们与宗族、亲戚聚居一起,在地方上拥有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势力,这表现在埋葬习俗上便是单纯聚族而葬、历经几代子孙的大家族墓地随之兴起。这种大家族墓地的特点,是在一个大墓地中,可以出现若干不同姓氏的、以同一家族的人们及其子孙后代同葬处的茔域,这些大家族墓地往往占地广阔、高冡累累。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世家大族高度发展,家族墓地也发展到了顶峰。

族墓制是原始氏族社会“公共墓地”制的遗留,墓地可以自由买卖是其彻底崩溃的标志。家族墓和族坟墓的最大区别在于以家系为中心的独立墓地存在,不再受宗法观念的限制转以私人权力或财产关系而选定墓穴。家族墓取代族坟墓应该始于君王贵族即公墓制的破坏和家族墓的产生共同兴起。

宋朝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佛教的世俗化,对人们的社会意识和风俗习惯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反映在丧葬上便是传统的儒家丧葬观和动摇和火葬风气的盛行。对于骨灰的处理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将骨灰放放木盒或者陶罐中再埋入墓中;二是将骨灰存放寺庙或漏泽园,也有放于家中的;三将骨灰弃于野外或水中。

漏泽园是宋代广泛推行的官办公墓,是官方助葬制度。任何时代,总是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亡故之后 没有亲人收葬,暴尸荒野、街头。所以历朝政府都有设义冡助葬贫民、流民的善政,制度化的福利性公墓体系要到宋代才形成。漏泽园以埋葬军人的数量为最多,单个墓葬的规模都很小,绝大多数没有随葬品。

宋代漏泽园制度对后世的公墓制度尤春是明代有深远的历史影响。明初实行义阡、义冡制(公墓墓地由私人捐置,属于“民间”性质行为),到中叶天顺年间又明令地方政府同时实行漏泽园制度。明代的漏泽园与义阡义冡并行,是直接继承了宋代的多元化公墓制度,可以说是宋代漏泽园制度发展的余波。

随着氏族制、家族制的解体,出现了村葬。如果说氏族墓地、家族墓地是血缘制的产物,那么村寨墓地制则是人们地缘关系被强化的结果。村寨墓地制度的一种以聚居村寨成员的死者为埋葬对象的公共墓地。村葬不分民族、家族,一村人葬在共同的公共墓地中。

中国开关以后,东西方文化发生激烈碰撞与交融。全新的殡葬文化,墓园设计被引入中国。外国人率先在上海建立“万国殡仪馆”,后来又有了著名的万国公墓。普能民众的墓地开始转向现代公墓,在随后的发展中,现代公墓逐渐成为城市社会的主流选择。这种公墓有完善的设施和管理规模,并不以姓氏和地域为安葬限制。在建设中也加大在规划、绿化、美化、艺术化方面下工夫,公园化的理念成为当前墓园发展的新趋势。

一个民族的墓地制度在很大种度上不仅反映出丧葬文化的信仰观念,同时也是社会发展进程的写照。随着墓地管理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人地矛盾、丧葬陋习等都将得到改善。

虽然现在因为种种原因大部分人都是以小家庭的形式进行祭祖,虽然墓地制度一直在改变,但只要祭祀最重要的情感因素不变,那就不会丢这一习俗的内核。

【 字号:

返回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