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墓地资讯 > 墓园文化 >清明入典对墓祭民俗的影响

清明入典对墓祭民俗的影响

墓祭民俗

   寒食祀墓正式从民间风俗转为国家常典,对于墓祭民俗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主要有三点。

   一是广大庶民祭祀先人的权利获得了国家认同。

   凡为人子孙者都须慎终追远的传统,早在先秦就已形成,惟祭祀场所因各人身份差异,有所限定。上古礼制:贵族和士祭于宗庙,庶人祭于寝室。很多庶人的居室狭窄简陋,不能供奉祖先;或虽得勉强供奉,却无法摆开场面,从容举行祭祀仪式,而亡者活人同处一室,与中国人认为阴阳两界生死悬隔的观念也不相适应,于是便有人想到了祭于安葬先人遗骸、地势也相对开阔的墓前。往后,一方面祭于墓者越来越多,一方面对墓祭违礼的指斥始终不绝,所以民间的祀墓活动长期处在不受法制保护的状态,有的王朝还下过对寒食祀墓应予禁止的诏令。俟唐玄宗将寒食上陵正式编入《开元礼》并定制给假后,广大民众以上墓形式祭祀先人的权利,乃有史以来第一次获得国家认同。唐以后,宋元明清历代都继续实行对公职人员给假祀墓。

   二是墓祭由俗变礼趋向规范。

   上古礼制对庙祭寝祭的程序仪 式都有规定,独无墓祭,所以庶民的祀墓具体如何运作,一直处在各行其事的自发状态。墓祭入典后,虽然从唐代到清代一直有缙绅不以墓祭为然,但包括文人学者在内的认同者越来越多,,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宋代大儒朱熹。因为唐以来历代政府沿袭倡导,当时清明上墓习俗业已盛行,但由于时间不在传统的四时祭扫节点(如“四立”、“二孟二仲”、 “二分二至”等),形式也不是有章可循的庙祭寝祭,故有人称其为“俗节之祭”。一个“俗”字,透露出“非正宗”或“上不了台面”的意思。然而朱熹的态度相当开明睿智,他在《答南轩先生书》中说:现在的俗节之祭,古代确实没有。所以古人虽然不在此时祭祀也不会心有不安。但既然现在大家都在此时郑重其事地祭祖了,你也就不能不因受到影响而思念起祖先,并以物祭享。虽然这不是合乎礼义的正祀,但也是人的情感不能自抑啊。何况即使你定要根据经典行事,不愿在此时设祭,但还能做到像平常一样饮食燕乐吗?所以愚意不妨在古礼规定的四时祭祀之外,各随乡俗传统,就是以乡俗所崇尚的时节、所使用的食品,祭奉祖先。朱熹还致力引导“俗节之祭” 趋向合乎儒家经义的规范化,在编修《家礼》时,专门设置了一章针对清明祀墓的《墓祭》,对何时择日斋戒、厥明洒扫,怎样环墓哀省、布席陈馔,如何参神降神、祝辞三献等一系列要素和程式,俱有详细规定(文繁不录,以备明年此时再专门写一篇有关清明墓祭礼俗的文章)。朱子的《墓祭礼》对后世影响深远,后来许多绅衿人家都照此举行清明祀墓。明清时还不断有新的清明祀墓礼仪祝文推出以适应时代需求。

   三是推动民间墓祭文化不断创新繁荣。

   长期以来,“寒食野祭”一直为卫道夫子所诟病,一旦获得官方正名,民间蕴藏的无限创作力霎时勃发,祀墓时间很快跨越政府明令给假的寒食通清明:至两宋之交,距清明入典不到四百年,清明节、七月望、十月朔,三大悼亡“俗节”的格局已然形成。其构成更为纷纭:仅以三大 “俗节”论,同样是墓祭,主题却有烧纸钱、寄包袱(或荐麻谷)、送寒衣之不同讲究,具体内容益加丰富,以清明论:在焚楮烧纸的主题下,还有斩芟、培土、挂钱、压墓、标坟、饮福、戴柳、踏青……比朱熹的文本不知要多出多少花样。

【 字号:

返回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