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墓地资讯 > 墓园文化 >上海墓地|【新视界】如何设计以生命文化教育为主题的葬礼?

上海墓地|【新视界】如何设计以生命文化教育为主题的葬礼?

安葬礼仪建设,应当以生命文化教育为主题,贯穿安葬礼仪活动全过程,彰显生命价值和意义,使每位葬礼参与者都能接受一次深刻的生命文化教育,从而达到民德归厚

来源:《殡葬文化》

 | 上海理工大学 

一、葬礼的生命文化教育功能

01安葬礼仪

殡葬原是土葬的文言用词。一作停柩解,原指人死后,从尸体入殓后到埋葬前的停柩。作藏解,从隐藏演化而来,后世引申为掩埋遗体的方式。20世纪60年代以后根据推行火葬的需要,上海开始大力兴建火葬场(后称为殡仪馆),主要提供遗体处置、火化、悼念和骨灰寄存等殡仪服务,公墓则提供骨灰安葬服务。相应的安葬礼仪分为在殡仪馆中以追悼会为代表的殡礼和在墓地中骨灰落葬时使用的葬礼。

葬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的长期发展中起着传承部分文化和观念的重要作用。因为受政治、经济、地域环境和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具体的葬礼仪式往往表现出了特定时空中的风俗。而不同地区中人们对葬礼仪式各个细节的取舍,则深刻体现了该地区中人们的文化传承方式、生死观念、宗教信仰、社区参与形式和社会运转状态等。

安葬礼仪,主要指公墓中骨灰安葬时的象征性地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以及一套特定的象征体系来解读置于特定环境下的具体行为的意义。

02生命文化教育

人的生命可以从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三个方面来解读,而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是人的价值的体系,统称为文化生命。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是紧密联系的。自然生命是生命的物质实体,也就是我们的血肉之躯,它是生命的硬件。文化生命是生命的精神结构,也就是我们的知、情、意、爱等人文素养,它是生命的软件。自然生命是造化的产物,文化生命是文化的产物,不是自然生命的派生物,要靠我们自己去打造,所以是一个教育的过程。人的自然生命在文化生命中延伸,人的文化生命在自然生命中展示。

人类的生命文化,包括了人的生命价值、生活意义及其实现方式,这是人类精神的精华。对生命文化的理解,既要包括人对自身的生命以及其他自然界生命的态度,还要包括人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生命文化教育,就是以人的自然生命为基础,以重点提高人的文化生命为内容的生命教育。

03安葬礼仪的生命文化教育功能

葬礼具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教育作用。从历史看,具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教育作用。葬礼通过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一系列活动,表达怀念和感恩先人的情感,追忆先人的美好德行,不仅涵养和化育了自己的德行,培养感恩孝亲之心,还获得了一种人生终极的超越性,让他们得以对死者释怀,勇敢地面对生活,获得如何生活下去的精神食粮和生命的终极关怀,具有安身立命的生命教育作用。

葬礼赋予生命以尊严,养育了生命的成长。葬仪处理的是逝者骨灰,呵护的是活人的身心。所以,葬仪对活人的关怀、呵护以及生命教育功能就更为明显。殡葬文化的本质是生命文化,殡葬活动是以死亡事件为契机,以尸体存在为特定背景而进行的一场针对活人的生命文化教育活动。

葬礼具有生命传承属性,更侧重于精神生命的接续。葬礼具有生命传承属性,比之于生命出生侧重于肉体生命的繁衍,葬礼更侧重于精神生命的接续。人类通过生儿育女来达到自己生命延续的目的,肉体生命就可以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延续下去。同样地,死亡与殡葬就成为了精神生命传承的方式。比之于生命出生侧重于肉体生命的繁衍,殡葬祭祀更侧重于精神生命的接续。

开展生命文化教育为主线的葬礼,助推殡葬转型。从本市看,火化任务早已完成,殡葬活动健康有序,殡葬设施不断完善,殡葬服务持续优化,殡葬文化日益发展,在此基础上,公众的生命文化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火化纠结”“遗体纠结基本消除,但也暴露出与生命文化紧密相关的新的严峻问题。开展以生命文化教育为主线的葬礼设计,预示着殡葬改革和殡葬事业建设的新里程。因此,总结殡葬工作者在生命文化教育方面的实践经验,在公墓的生命文化教育中,以问题为导向,补齐短板,将有助于推动殡葬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二、实例分析:葬礼如何体现生命文化教育功能

01案例:一场爱的送别,一堂生命教育课

在上海福寿园内就有一批特殊的人群——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一个拥有万名会员的癌症患者自救互助法人社团,2005年,他们组织会员种植象征生命的希爱林,建造生命教育园、树立生命纪念碑,形成了一个生命教育的基地。他们率先向全社会发出选择不保留骨灰的环保、节地花坛葬。花坛葬是一个极为环保的葬式,一个占地14平方米的扇形花坛就可落葬255人,平均每人仅占地0.05平方米。

这十余年间,约有70余位癌症病友选择花坛葬,他们活着做对社会有益的事,走了不和子孙争土地,归于宁静,溶于绿草香花的情操,诠释了生命价值的真谛。每年,福寿园都为当年去世的癌症患者举行集体落葬仪式,2017年开始还进行网上直播,以生命的终点反思生命的过程向社会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清明前夕带给更多人心灵的沉思和启迪。

整个安葬仪式包括四篇:

第一篇章:讴歌生命。通过手语舞蹈《让爱动起来》拉开序幕,由同是癌症俱乐部成员一起进行小组朗诵《生命的颂歌》。

第二篇章:迎接生命。全场人员指定站位,司仪宣布仪式开始,礼宾人员正步开道,新的待安葬的灵骨安放至仪式桌。

第三篇章:告慰生命。全体人员合十祈福,家属代表致辞,癌症俱乐部成员上台领唱《送战友》。

第四篇章:安抚生命。礼仪人员安放灵骨,家属撒入乡土和花朵,礼仪人员协助家属封穴,全程现场在口琴声中送别。

他们是一群特殊的人群。他们互帮互助,一同扶持走在人生的最后道路上。他们互相鼓励,在生命抵达终点之时相互送别。他们相依相偎,离开人世之后也依然相聚一处。伴随着手语舞蹈《让爱动起来》的熟悉旋律再次响起,癌症康复俱乐部的爱友们(谐音)将希爱林紧紧包围。大家一同挥舞双手,表达对逝去爱友的思念。

02生命文化教育视角下的葬礼解读

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葬礼上的诗朗诵《生命的颂歌》,娓娓道出这群生命斗士热爱生活、充满阳光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他们面对死亡时坦然的态度和大无畏的勇气。通过更欣然地接受死亡作为生命的一部分,教育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短暂性与有限性,要超越生命的有限性,追求生命的价值。

尊重自然,和谐共生。抗癌战士的集体生态葬礼一直以魂归泥土花香的自然方式向世人传达节地生态的安葬理念,教育后人在安葬态度上要尊重自然,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要深刻认识到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均直接或间接来自自然,人类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体现了生命、自然、死亡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三、亟须开展以生命文化教育为主线的葬礼研究

殡葬礼仪是中华殡葬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淀。但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殡葬礼仪形式主义严重,讲求封建等级,繁琐哲学充斥,封建迷信横行。然而,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殡葬礼仪过度简陋和文化苍白。殡礼中还剩一个追悼会,安葬中的礼仪几乎归零。对此,有的学者提出了十分尖刻的批评。

改革开放40年来,广大殡葬工作者力图改变这种状况,在当下,从本市看,名人的葬礼已取得了不少好经验和成功的案例,但普通市民的葬礼礼仪还相对滞后。福寿园为癌症去世者在希爱林组织的葬礼是一个很好的积极尝试。

与新时代的历史进程相适应的安葬礼仪建设,不仅要在增强仪式感上下功夫,而且,更重要的是,仪式应服从于内容,以生命文化教育为主线,贯穿于安葬礼仪活动全过程中,让人感受生命的尊严,体现尊重生命、生命第一的观念,弘扬正能量,彰显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使每一个参加葬礼的人都受到一次深刻的生命文化教育,从而达到民德归厚

因此,本市亟须在全国率先开展以生命文化教育为主线的葬礼研究和探索,夯实理论基础,完成安葬礼仪建设的重任,对于充分利用公墓的生命文化教育资源,建设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相契合的现代安葬礼仪,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字号:

返回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