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墓地|中西方殡葬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殡葬文化的差异
死亡意味着一段旅程的结束,同样也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丧葬是人类对生命旅程的告别仪式,对已逝之人的怀念,对另一段旅程的美好祝愿。
由于中西方的死亡文化不同,导致中西方传统丧葬在公墓,举办主体与程序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
墓地差异
中国墓地的选址讲究风水,要依山傍水,以佑护福荫后代。比如说,蒋介石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着手选择自己的墓地了。他秘密咨询了雪窦寺长老太虚。太虚得知其来意后便在金陵附近为其寻龙穴,最后为他选定了一处中山陵与明孝陵之间的宝地,并建议他在此处盖一亭,谓之 ‘正气亭’,便可保蒋家福寿绵长……造化弄人的是该墓址在最后并没有用上。
在西方,很多人会选择葬在教堂旁边,由于教堂在城市与乡村随处可见,所以墓地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无距离。只有重要的人物死后会有机会在著名的大教堂谋得一席之地,比如英国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又名西敏寺)内,就安葬着科学家霍金,与牛顿和达尔文为邻,还有丘吉尔、狄更斯、布朗宁等人都在这里安息。更多普通人的墓地则是在其生前的故乡或其所生活地方的教堂附近。
英国的公墓和城市教堂附近绿地与公园类似,供行人或居民休息玩耍。很多当地人去世后便直接葬在了教堂的公园里,与生活区毗邻,甚至就在生活区里,给人一种与世人同在的感觉,并无肃穆凄凉的感觉。
举办主体与程序的差异
传统的中国葬礼举办的主体是逝者的家族或者宗族,通常伴随法事活动,让逝者安息,同时为其家属祈福。‘出殡’是葬礼最重要的环节,指将逝者运往墓地的过程,通常子孙会哭喊着并一路相随。
西方国家由于其宗教性质,举办葬礼的主体往往是宗教教会。牧师会在逝者去世之前就来倾听逝者的临终忏悔,在逝者去世之后,教会人员会在教堂组织大家为逝者唱赞美诗,并举办追悼会。追悼会上,牧师会介绍逝者生平,并组织大家为其祷告,直至下葬。
不言而喻,中西方丧葬的差异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息息相关。每一个民族都带着自己的文化烙印,儒家确立了中国丧葬文化的大传统。儒家宗亲血缘的观念,后又与佛家轮回转世的理念和道家地府阴间的观念相融合,逐渐演变发展成了中国传统丧葬文化。
西方大多为宗教社会,宗教在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巨大,因此西方社会的丧葬礼仪主要以教会为主。西方的伦理价值取向是个人本位,利权平等的宗教教伦理,更为重视个人。因此在丧葬礼仪中,除了体现对上帝的信奉外,众生平等,并无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父母长辈的孝敬思想体现。
国内一些学者,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守福教授指出中西方差异的根源最终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战胜自然。因而中华文化在根底深处一直没有拜托人对自然的依附关系。
不同的文化基础产生了中西方丧葬文化差异——这一上层建筑。
不同的文化有所差异,而又存在共通之处,
有所相似,而又独自美丽。
参考来源:
儒佛道:中国文化的和而不同.凤凰网综合
中西方丧葬习俗差异及文化透视,刘洋
从丧葬礼俗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田茉云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