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墓地资讯 > 墓园文化 >上海墓地 | 多样化的墓葬方式

上海墓地 | 多样化的墓葬方式

为体现“两型社会”的要求,墓葬方式趋向生态化,要求我们以生态学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所谓“生态化”其意义是把生态学原则渗透到人类的全部活动与范围中,用人和自然的具体可能性最优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殡葬建筑的生态化应满足: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内部空间环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第二,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

墓碑建筑由平面型向立体型转变。目前国内各类型的殡葬建筑物的形式都较单一,大部分都是平面型,沿山而建。而墓穴多为台阶式或方阵式排列。这是由长年传统殡葬方式所形成的影响造成的。根据调查统计,通常平均每穴占地面积3平方米左右,这无疑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面对当今土地资源的稀缺与严重的生态危机,我们应该逐渐将目光转向骨灰塔、骨灰墙和骨灰廊等占地面积小的立体型墓葬方式。与普通墓穴相比,骨灰墙壁葬平均每穴仅占地0.1平方米左右,可以节约土地资源30倍之多。同时,将古典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塔等建筑元素穿插进殡葬建筑中,变墓地为景点,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成为空间组织的一个高潮。

墓碑形式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即由单一的水泥、石头组成的墓碑向树葬、草坪葬、花葬等符合生态学观点的形式转化。这些生态型的形式既能体现中国千年来信奉的“入土为安、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实现人与自然在更高意义上的统一。同时,用这种方式处理骨灰,将殡葬和植树有机结合,可避免建坟造墓对土地的大量占用,同时有利于促进绿化和环境保护,也有利于减轻丧葬负担,应大力提倡。

墓碑文化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成果很多都是通过墓葬的形式传于后世的。其中许多精神层面的精粹仍然值得当代人借鉴。它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博物馆。墓葬的形式,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艺术造诣以及道德水平。俄罗斯的新圣母公墓,以其雕塑艺术而闻名于世。除了栩栩如生的墓主塑像,还有很多以墓主毕生事业作为墓前雕塑—一艘战舰、一张琴谱、一把小提琴、一个奖杯、或是一辆坦克。这些纪念雕塑让人感觉只有艺术文化的存在而毫无恐怖之感,令人觉得死只是躯体的消亡,而精神却随墓园雕塑长存于世。

丧葬由实体型向虚拟型转变。传统的墓园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是要消耗实体空间的,都是一种实体的存在。利用互联网络的技术,建立虚拟墓园已经悄然兴起,通过撒播到绿地或水体中,实现骨灰从实体到虚无的状态,不再受到土地资源的制约,真正实现墓园的生态化建设。同时又可容纳巨大的信息量,满足逝者与生者之间的对话。这种方式既能节约土地资源,又不污染环境,作为一种不保留骨灰的全新安葬形式,将成为未来殡葬改革的发展趋势。

墓碑由荒凉型向情感型转变。传统殡葬建筑主要还是水泥或石料板块制成的墓穴和墓碑,水泥石料的墓穴给山体包上了一层坚硬的外壳,众多的墓穴和墓碑整齐排列成的坟山,给人远远看去有一种阴森可怖的感觉。传统的墓园对植物的配置也没有什么讲究,主要是自然生长在那儿的乡土性植物,更谈不上植物的成套管理了,这样给人一种杂草丛生的感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为规划工作者,应在设计与管理上增加墓碑的艺术含量,包括墓碑形式的生动化,植物配置的合理化,使得现代的墓园能够真正引导愉悦进取的人生体验和态度,给人以充满生机、希望的精神空间。

 

【 字号:

返回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