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墓地资讯 > 墓园文化 >上海墓地 | 买不起墓地的我们,该如何“死得其所”?

上海墓地 | 买不起墓地的我们,该如何“死得其所”?

前几天,看了一篇关于传统殡葬的价格科普文。看完第一感觉:现代人活着买不起房,死了买不起墓地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原文未免有些危言耸听。在人类社会进程中,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没有葬的,更没有公墓一说。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人们开始有了比物质更高层次的追求后,殡葬才得以出现。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中,殡葬业能够延续至今,主要是来自于精神层面的需求。这种需求有逝者对往生的寄托;也有后来对先辈的怀念。

然而当代社会里,人们越来越注重于殡葬的公益属性,让自己死得其所

其实,要想死得其所,也并不是很难。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曾经在《报任安书》里面提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近年来兴起了许多新的殡葬方式,为鼓励新型殡葬,国家还会给予补贴。

真实的殡葬市场行情到底是怎样呢?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大部分地区的殡葬价格早已经不再高得吓人了。

以天津为例,逝者去世第二天即可走完全部流程,包括寿衣、骨灰盒,火化等花费,总共也就三四千左右。

从北京昌平殡仪馆网站的报价来看,遗体接运费和储存费用也比较合理,公开可查。

 

有网友反应,一些地区还推出了惠民殡葬政策。

在南京,只需花费1000元左右,就可完成从接运到火化的整个殡葬过程。

此外,针对选择生态葬的家庭,每户额外给予1000元的奖励。

生态葬指的是不留灰,不占地或少占地的环保型殡葬,包括:海葬、树葬、花葬等多种形式。既环保节能,又可降低丧葬成本。

据北京市殡葬协会副会长姜晓刚统计,10年前相比,每年骨灰撒海数量从百余份增长到了1000多份。

在我国,海葬自古就有。古时海上行军途中,有人去世无法运回陆地,将士们便会举行海葬,表达哀思。

在这一点上,国家是做出来了表率,早期国家的领导开辟了海葬的先河,人们对海葬的接受程度普遍较高。

很多城市会为海葬者举行公祭仪式,较传统土葬,更能体会到人文关怀。政府还会设立网上纪念堂或纪念碑,方便家属祭拜,也让死亡变得格外有意义。

不过,目前有100多种生态葬供人们选择。

上海福寿园陵园的工作人员伊华介绍,价格最低的是夫妻合穴的花坛葬,只要800元。

花坛不设立墓碑,用刻了逝者名字和生卒年月的小铜牌加以区分。

骨灰放在可降解的骨灰罐里,三个月之内,就会溶于泥土。骨灰罐占地面积约为0.05㎡,一个小花坛可以安葬将近800人的骨灰。

墓园每隔十年重新修整土地,循环使用。

上海福寿园陵园的职员伊华认为,现在生态葬陷入了一个怪圈,人们总觉得条件不好的人,才选择这种安葬方式。

可实际上,生态葬并不等于潦草地安排后事,反而更加庄重。

科幻小说《三体》中曾提过,无论科技如何进步,人类记录信息最恒久的方式都是记录在石头上。

这一点,在中国殡葬文化中尤为突出,所以才有壁画、墓志铭和碑文。

古人们不在乎死的方式,而更看重精神的传承。

【 字号:

返回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