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墓地资讯 > 墓园文化 >上海墓地:墓志铭佳作品析

上海墓地:墓志铭佳作品析

墓志铭

   佳 宇:说到墓志铭欣赏,我十分赞赏姚鼐为袁枚写的一篇墓志铭。姚鼐是清朝著名的散文家(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榖。室名惜抱轩。安徽桐城人,乾隆进士。是桐城派主要作家。而袁枚(1716~1798)清朝诗人,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乾隆进士。曾任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侨居江宁,筑园林于小仓山,号随园。袁枚死后,姚鼐为其写了一篇《袁随园君墓志铭》,铭文虽不长,只有十二句,48字,却内容丰富,很有特色。

   常 静:这篇墓志铭它的特色和优点只有在背诵或诵读过程中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粤有耆庞(lóng龙),才博以丰(fōng)。出不可穷(qióng),匪雕而工(gōng)。文士是宗(zōng),名越海邦(bōng)。蔼如其冲(chōng),其产越中(zhōng)。载官倚江(gōng),以老以终(zhōng)。两世阡同(tóng),铭是幽宫(gōng)。

   长 有:听了你的背诵,我明白了这篇铭的奥妙和难能可贵之处。原来是一篇四言诗写成的铭,句句押韵,而且押的是平声韵,一韵到底,真是妙哉!今天,有几个韵脚的读音变了,可能现代人读不出韵来了。还有几个关键字,你能否解释一下,有利于对铭文的理解。

   常 静:很乐意。首句“粤”是发语词,没有意义。 “耆”是大的意思。庞(lóng)是面庞。耆庞代指身材魁梧、伟岸者。“匪”同“非”。“宗”者,“崇”也,亦可理解为“源头”、“由从”。“冲”,指谦冲、谦虚。“蔼如”,和蔼可亲貌。“产”,出生,故籍。“载官”,任职。“阡”,墓间主道,此代指两代同墓。

   佳 宇:这样看来,整个铭文虽然都具有歌功颂德的功能,但前六句重在称颂。称颂的要点有三:形象伟岸,才艺广博、名声广布。尤其“出不可穷,匪雕而工”这样的奇才,在中国历史上也为数不多。“文士是宗,名越海邦”,换言之,便是文坛领袖。可见,寥寥数语,内容广泛。长 有:我认为后六句,在铺叙中,也有颂扬之意。主要介绍了袁随园待人谦和,籍贯越中,杭州人,但做官仅限长江边一带,在江宁等地做了知县,而且终老江边。所以称 “载官倚江,以老以终。”最后两句是对墓和墓志的说明:两代人同墓,或两辈墓相依相近,以此辞铭刻于墓碑。佳 宇:碑文和铭文,既要有赞扬,又不能失真,这才是上品。纵观这篇铭文,颂扬得体,并无过分的“懿德超群”等溢美之辞,对其文学才能的肯定也基本属实, 48个字,概括人的一生,这就是姚鼐。

   常 静:我最近到上海某墓园游览,见到镶嵌在碑廊侧壁上的一块碑文,对其很感兴趣。摄录回来,还与同事进行了研究,自认为是一篇铭文的佳作,在此与二位分享。铭文16句,64个字,全文是:无谓徒简,屡周困穷。无谓徒直,仰追凛风。授之义荣,导以嘉礼。有名著人,有善处己。斯菴卓立,明鉴在县。行或不似,自用照焉。崇哉东丘,万古一日。永閟泉台,何时复出。

   长 有:你能否提供一些相关背景资料,以便于我们具体地理解这篇铭文的涵义?

   常 静:很抱歉,我所掌握的信息也不多,只能从碑文前后有关文字中,摘录几条相关信息,以供参考。该墓主名孙镇,字景泽,居连城(疑为福建连城)清庙巷东,故死后所葬墓地称为东丘。孙镇生平活动主要在明朝正德年间。我们可以从铭文中了解到墓主一生的为人和范行懿德。由碑文得知:撰碑文的是赐进士朝清大夫,四川布政司左参议致仕郡人杨莹;书写碑文的是赐进士承直郎南京刑科左给事中郡人史鲁;篆刻铭文的是赐进士文林郎山东道监察御史郡人刘成德。

   佳 宇:我诵读了这篇铭文,感到该文写得果真如陆机所说的“铭博约而温润”,通篇蕴含着浓浓的深情。 64个字中已足见墓主孙镇别具一格的人生。

开头四句,用了两个“无谓”,充分展示了墓主的品性和操守。瞧,尽管一生困穷,从不放弃勤俭简朴,不改初衷;尽管一生未曾升任高官,从不放弃光明磊落,正言直道,秉持令人仰慕、敬畏之高风。诵之令人肃然起敬。接下来四句,继续颂扬逝者的纯懿之行:“授之义荣,导以嘉礼,有名著人,有善处己。”社会大众给了他义荣、嘉礼,可墓主谦逊地把名声让给别人,做了善行,悄悄地隐退自己。这种做好事不留名声的品性岂不让人感佩?值得永世弘扬?

   长 有:接下来四句“斯菴卓立,明鉴在县。行或不似,自用照焉。”斯菴,古代的墓有时造成如同小庙宇、小菴寺形状,故“斯菴”(同庵)即指孙镇之墓。“县”,同 “悬”,指该墓卓立,如同一面高悬的明镜,启发后人应该如何为人。每当自己行为不合规范时,自觉地以景泽公为范加以纠正。

   常 静:我以为最后四句16字,更是颂扬的最高潮。 “崇哉东丘”,是直面该墓发出的呼号,东丘是墓葬之地,在这里延伸而成为墓主孙镇的代称。崇哉伟矣!逝者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遽然升高。“万古一日”有多种理解。有人认为是墓主如同永恒的一轮太阳,光耀后人。我认为,这样理解未必符合撰者本意,因为这种提法过誉。 “万古一日”是悲哀之语,意思是指无论到哪一天都逃不了的一天——与世长辞,忌日。这样理解,又正好与下文“永閟(闭)泉台,何时复出。”相连贯。末二句,感情真挚,让人回味无穷。

   常 静:墓志铭是殡葬文学的精华,但放在墓圹里的墓志铭,其实分为两个部分,即墓志与墓铭,或称志与铭。不同的作者在撰写墓志铭时,对志与铭的重视程度不同。有的作者厚志而薄铭,也有的撰者厚铭而薄志,甚至还有的有志而无铭,也有的有铭而无志。各有所好,只求达意而已。

   佳 宇:事实确实如此。我可以为你补充一个例子。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死后,名噪千古的韩愈为他写了“柳子厚墓志铭”。这篇墓志铭总共1000多字,但都是志,都是柳子厚生平中一些感人事迹,具体、平直、朴素,并无奢华溢美过誉之词。终了写的铭文只有了了的15个字:“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这是典型的厚志而薄铭的墓志铭。

   长 有:我看到有的文章对这篇墓志铭的铭文大加赞赏,可能是把铭文和墓志铭混为一谈了。“柳子厚墓志铭”作为墓志堪为范文,但其铭文只是一笔带过,撰者无意通过铭额外加以颂扬。反过来说,那15个字的铭文,平直清淳,略微带点对后人的祈福,倒不失为其长处。前面提到“碑披文以相质”,当然,铭也要如此。

 

【 字号:

返回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