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墓地:纪念傅雷夫妇逝世50周年
上海墓地:2013年,埋骨异乡四十七载的傅雷先生终于魂归故里,安葬在上海墓地福寿园海港陵园如茵园内。挺拔的灰白色纪念碑正如傅雷先生品行一般,刚正不阿却又朴实无华,向人们诉说着那满腔的热血,为我们展示了一封最后的别样“家书”。
今天是傅雷夫妇逝世50周年的日子。当我们再次打开那本沉甸甸的《傅雷家书》时,我们依然难以相信,这样一位睿智、慈祥、饱含深情的父亲,会在最后一封家书寄出后不久,选择用这样一种悲壮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 作为我国伟大的文学评论家、文学翻译家、美术评论家,傅雷先生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文化事业的先驱者。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傅雷先生就曾挺身而出,走上街头,为了民族的存亡而奔走呐喊。终其一生,傅雷先生都深爱着这个国家,深爱着这片土地。
● 傅雷先生对于中国文学界的贡献已无需多言。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无数的世界文学巨匠、无数的名著巨作,在傅雷先生的翻译下被中国人所熟知。而他满怀热情写下的一封封家书,也成为了每一位中国人的必读书目。
● 一群翻译家,在读罢傅雷译作《约翰·克利斯朵夫》后,发出了慨叹:“再也没人能译出这样的文章了。”《约翰·克利斯朵夫》开篇第一句,许聪这样翻译:“江流滚滚,震动了房屋后墙。”韩沪麟这样翻译:“屋后江河咆哮,向上涌动。”而傅雷这样翻译:“江声浩荡,自屋后升起。”哪种译文更有格局气魄,不言自明。傅雷这翻译,简直可以把纸钉在墙上!傅雷一生翻译过33本名著,他的译本,除了人名有点洋味外,文章本身几乎看不出翻译痕迹。“既展现了原作之神,又展现了中文之美。”
● 在国外留学的儿子傅聪一直是傅雷先生的骄傲。傅聪年纪轻轻就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大放异彩,夺得第三名,成为了当时炙手可热的乐坛希望之星。傅聪的这些成就与傅雷先生自小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傅雷先生既是严父,也是慈父。他在家书中教育傅聪“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随后傅聪长期留在肖邦的故乡波兰,继续磨炼自己,积累舞台经验。
● 就在这个时候,留在国内的傅雷突然被划为了右派。傅聪不愿看到“儿子揭发老子,老子揭发儿子”的人间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于是他毅然移居英国,父子二人直到最后也不曾再见。
● 尽管傅雷先生没有低头也没有抱怨,可长期的不公正对待也让他苦不堪言。而到了文革时期,这些迫害变本加厉。当一个高洁而不屈灵魂遇到了最无耻卑劣的侮辱,死亡便成为了唯一的出路。
● 1966年9月3日凌晨,傅雷夫妇从一块浦东土布做的被单上撕下两长条,打结,悬在铁窗横框上。他们还在地上铺了棉胎,以免把方凳踢倒时发出声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傅雷夫妇心里想的还是不要惊动到别人。就这样,傅雷夫妇双双离开人世。他最后留下了一片篇长达三页的遗书,没有一个字是改过的。在那样一种时刻,他写他的遗书是那么镇定,连火葬费、给保姆的工资都吩咐得清清楚楚。他们是非常镇定地离开这个世界的。
上海墓地小编寄语:如今,傅雷先生的冤屈早已平反。可是这段特殊的历史,却不应该被人遗忘。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