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墓地资讯 > 墓园文化 >上海滨海古园墓地:“漫”话家祭文化

上海滨海古园墓地:“漫”话家祭文化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人们崇尚祭祖敬先慎终追远。选个吉利的日子,祭祀祖先和逝去的亲人,以表达孝心和对逝者的思念之情,也是后人不忘故人、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传统民俗中有很多下葬、祭祀的吉日,包括上元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等等。只是随着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节奏日益发生变化。人们逐渐淡忘了其它传统祭扫吉日,集中在清明、冬至举家涌向公墓,带来城市交通拥堵、墓园人流爆棚,服务难以保障,安全隐患层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自2013年以来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所属墓园倡导祭扫活动回归传统,传承文明,在下列传统祭扫吉日,开展各种有意义的公益主题活动。在推广三年来,错时祭扫初见成效。其中家祭文化作为错时祭扫的内容之一,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色。在我国的祭祀文化中,家祭历来是其中的重要形式之一。家祭,既要讲继承传统,也要讲与时俱进。如果说传统的家祭形式适应过去那个时代,那么今天的家祭也应适应今天的时代特征。对时代的适应性,是祭祀文化乃至一切文化的共同特征。适应者得以延续发展,不适应者则在求变中异化、创新、发展。为了顺应当下的网络宣传方式,弘扬新时代背景下的家祭文化,上海滨海古园墓地邀请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美术师高传琳先生,其担任美术设计的美术动画电影《胡僧》,曾获1994年第一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美术片奖。本次推出的“家祭”系列四格漫画,为高传琳先生手绘作品,以六大民俗节日为契机,用喜闻乐见的漫画方式,介绍家祭文化,讲述平民百姓的家事,富有时代气息。

    再来漫话

   根据家祭对象的特点、喜好、季节、家庭情况,备主食,水果与时令鲜花,点烛、播放逝者生前影像资料或其喜爱的歌。

   参与者应衣着整齐。家传对象可为一人或多人,缅怀悼念之情指向每个祭祀对象。方式是在祭台的正中或上方悬挂、置放逝者的象征,有制作“生命晶石”的可请出“生命晶石”。

   为传承优秀人生文化,可借祭文表达对已故先人缅怀之情。祭文可回顾追述逝者的人生故事,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向先人汇报生活近况。

   祭文诵读应声情并茂,可收集装帧成逝者的人生文化汇集。最后可通过讲述故人和遗物的故事来进行家庭文化的建设。

 

【 字号:

返回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