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墓地资讯 > 墓园文化 >上海墓地 | 上海公墓生态葬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上海墓地 | 上海公墓生态葬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上海墓地网  2024-04-04

从空间看,生态安葬包括宏观的生态墓园、中观的生态墓区和微观的生态葬式,生态安葬对上海公墓各层次的功能发挥及其形态产生重大的影响,也对上海公墓的发展走向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在年死亡人口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对公众“死有所葬”的社会保障模式。

人类的安葬活动成为了消耗稀缺资源、又费人钱财的活动,越来越成为社会沉重的负担。把负担转化为资源的出路在哪里?生态葬式创新如何在殡葬艰难转型中走出一条新路?生态葬创新的理念和趋势如何?

从单纯关注自然生态向文化生态方向转变

多数城市公墓关注自然生态建设,形成由“点”“线”“面”构成的“绿地自然生态”系统。首先是在墓区内一般均有比较均匀的绿化,例如一墓一树,即所谓的“点”;其次,在办公区、生活区设置公共绿地,例如人流集中地设有花园,即所谓的“面”;再次,通过道路、墓区间隔、防护等的绿化,即所谓的“线”。由“点”“线”“面”构成的“绿地自然生态”系统,主要目的是方便人们殡葬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自然环境。自然生态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是生态安葬的原动力,其强调的是以植物为主要材料,并从自然生态系统的审美意识出发,提倡自然景观的创造,提高人们的自然志向,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安葬价值取向和安葬行为模式,引导一种健康、文明的安葬消费方式。

文化生态观是对自然生态层次的生态观的突破,骨灰和生态植物本身就是文化载体,是一个远没有被充分开发的文化载体。只有从文化层次上理解生态安葬,才有可能真正“超越”“两个极限”(土地界限、生态极限),使节地生态葬具有久远的文化价值。

节地生态葬以文化特征分,有单纯型节地生态葬、景观型节地生态葬和文化型节地生态葬。单纯型节地生态葬只是单纯的在安葬的过程中注意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的安葬方式。景观型节地生态葬则具有审美和生态特征的景观的生态形态,它是美的,体现了当下人们审美价值和文化情趣。文化型节地生态葬则是集生态、审美和文化为一体的安葬方式,历史已经证明,人类的安葬行为,不是简单的遗体(骨灰)的处置行为,而是一个文化行为。如果不在文化高度去突破安葬难题,将广大公众的注意力从对墓碑高度的关注、对墓穴大小的关注转移到留存逝者的人生文化上来,大力推行文化型生态葬,那么单纯的生态化就会遭遇瓶颈。

文化生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文化融入自然景观

植物、绿化是“形”,而文化是“神”,通过形神兼备的设计,可使其人文特点、殡葬行业特点通过绿化的外部表现得以体现。生态葬应该把握住中国传统的优秀殡葬文化,营造葬式、墓区的文化气息,丰富内在的韵味,反映出传统的孝道、厚养薄葬等主题,并使之符合当代殡葬改革的精神。许多植物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是“饱含文化”的。

二、把公墓建设成为人生文化场所

历史已经证明,人类的安葬行为,不是简单的遗体(骨灰)的处置行为,而是一个文化行为。人是文化人。人们之所以要花大价钱保存逝者的骨灰,也在于它是“有故事”的。这些故事,正是人生文化的反映。文化体现了人之所以为人,这个人之所以不是他人的本质属性。人去世后,留下的最有价值的,既不是物质财产,也不是遗体或骨灰,而是用了一生的心血所创造的人生文化。现代安葬设施不应只是保存遗体、保存骨灰的坟地,而是保存人生文化、展现人生精彩的人生文化高地。如果不在文化高度去突破安葬难题,大力推行文化型生态葬,那么单纯的生态化就会遭遇瓶颈。

这是一个重大的殡葬变革,使安葬过程更加凸显生命的尊严,将安葬过程转变成为生命文化教育过程,弘扬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提高生命文化教育的感染力。一旦人们把关注度从用大碑大墓保存骨灰转移到保存更多逝者人生文化的时候,公墓必将成为风景优美、文化富有的文化生态园地。


【 字号:

返回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