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墓地资讯 > 墓园文化 >上海墓地 | 推广生态安葬还存哪些难题?

上海墓地 | 推广生态安葬还存哪些难题?

上海墓地网2024-04-12

海葬、树葬、草坪葬、鲜花葬……近年来,回归自然的生态葬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清明节前夕,小编在上海各大公墓等地了解发现,生态安葬正被更多人接受,但同时,由于传统观念、墓园经营方式和成本等原因,推广生态安葬仍需进一步破题。

接受度越来越高  

每年临近清明的三月第三个星期六是“上海市海葬公祭日”, 上午十点,数百名海葬家属齐聚东海之滨,以庄严的海葬公祭仪式致敬撒海先人,遥寄满怀追思。

上海作为全国率先推行海葬的省市之一,自1991年以来,上海已有883船次,共计超过7万1千多名逝者选择了海葬。为此,滨海古园内特设了上海海葬纪念碑,这七万多名先行者的名字被一一镌刻在黑色墓碑上。

2016年,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首次以文件形式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树葬、海葬、深埋等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

推行生态安葬有利于移风易俗、保护环境,同时也是缓解遗体埋葬与土地资源稀缺矛盾的突破口。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死亡人口超千万人,即便按照“埋葬骨灰单人墓墓穴占地面积不得超过1平方米”的规定执行,一年用于墓穴安葬的土地也需上万亩。

近年来,全国26个省份出台意见,对选择生态安葬方式采取激励奖补措施,补贴力度少则数百元,多则上万元。在北京,选择海葬的,可以免费获得逝者遗体接运、火化、骨灰寄存等殡仪服务;在陕西西安,选择壁葬、草坪葬等葬式奖励2000元,选择海葬、骨灰散撒则奖励5000元;在浙江,11个设区市90个县(市、区)全部出台和完善生态安葬奖补政策。

相比传统墓葬动辄数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价格,生态安葬价格较低。

民政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社会公众对海葬、树葬、草坪葬、鲜花葬、壁葬、深埋不留坟头、骨灰晶石化等生态葬法接受度越来越高。近三年来,选择生态安葬的比例已提高到3.2%。

各地选择生态安葬的数量也持续增加。

仍有难点、堵点需要破解  

当前,我国生态安葬仍处于探索阶段,不少难点和堵点有待破解。

对于逝者家属而言,重殓厚葬的传统观念是选择生态安葬的首要障碍。

“平时大家可能经常听到身边朋友表示可以接受树葬、海葬,但真到了那一刻,心态就不一样了。更何况,大部分人的殡葬方式其实是亲属决定的。”上海一位墓园工作人员表示。

还有不少人认为,为逝者选择骨灰墓位安葬还有墓碑、碑文可供寄托哀思,一旦选择生态安葬,特别是不留骨灰的葬式,不能很好满足情感寄托。

此外,有的经营性公墓出于经济方面的考量,将生态安葬区安排在路边或边角地带。在上海某一处墓地,记者发现,墓园干道两旁的行道树、花坛被改造成墓穴。“这样的布局虽然充分利用了土地,但把墓穴放在路边绿化带上,显得有点随意,不够庄重。”一位前来祭扫的市民说。

鲜为人知的是,对于墓园经营者而言,推广生态安葬并不一定合算。

一位墓园经营者告诉记者,墓园内一处0.8平方米的碑葬售价约3万至4万元。同样大的地方,如果改为树葬墓穴,可以种植约2棵树、建两处墓穴,每处售价在1万元左右,共卖2万元左右,收入反而减少了。另外,树葬区后期需要绿化养护,成本也更高。

当前大部分生态安葬被视为公益殡葬,主要推动者是各地民政部门,市场等方面的力量尚未充分激活,多元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以海葬为例,当前骨灰撒海活动绝大部分是公益性质,活动成本基本上由政府部门负担,因此主要采用集体活动形式,逝者家属在活动时间、活动流程等方面选择有限,一些地方还存在需要排队的情况。

未来还需多方发力  

推广生态安葬,要加大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安排,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全国殡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原秘书长孙树仁建议,在修订《殡葬管理条例》及组织制定殡葬法时,将生态安葬相关内容纳入其中。以立法为契机,开展林地草地和墓地复合利用研究论证,探索绿色生态殡葬新路径。

此外,孙树仁认为,让大众进一步接受生态安葬,不能仅仅靠财政补贴等物质手段,还需从文化层面入手,包括深化生态安葬礼仪改革。


【 字号:

返回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