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墓地 | 上海推崇节地生态葬 ,新型墓地是上海公墓发展新趋势
上海墓地网 2024-7-18
上海作为超大国际化城市,面对庞大人口基数与复杂殡葬需求,积极推动节地葬型式,小型墓地将成为上海公墓的销售主流。
在这个以节约资源为核心的时代,上海在殡葬领域也做出了新的探索与改变。为了响应节地葬的号召,小于0.6平方米的新型墓穴成了市场的宠儿,甚至部分上海公墓开发了不足0.2平方米的微型墓穴。
生态节地葬为何越来越被社会接受?
生态节地葬不是新生事物。1997年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颁布实施,明确“在实行火葬的地区,国家提倡以骨灰寄存的方式以及其他不占或者少占土地的方式处理骨灰”。2016年,民政部等9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这是全国首个推行绿色殡葬的文件。
除了一些人熟知的江葬,节地生态葬还有树葬、草坪葬、花坛葬、壁葬等。如花坛葬是用花坛代替墓穴,将特制的可降解的骨灰盒放入花坛中,花坛上种植花朵;树葬则是以认养绿地的办法,植一些树木,将亲人的骨灰撒在树下,代表“落叶归根”;壁葬,是一种将骨灰盒安置于墙壁内阁位的安葬方式。
这些不竖碑、不留坟头、不占地或少占地的骨灰处理方式,最大程度地实现了降低成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近年来,生态节地葬虽然仍占少数,但越来越受到市民认可,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厚养薄葬的观念,接受了回归自然、节俭环保的生态葬方式。
但生态葬并不能与“薄葬”画等号。
从仪式上来说,随着生态葬的发展,出现了花葬、树葬、江葬、草坪葬等多种形式,纪念的仪式感也越来越强。人们选择生态葬,更重要的因素是“礼”,“礼数”到了,人心皆安。
从物质上来说,政府的补贴举措,一方面是一种正向引导,另一方面是以物质补贴的形式,对逝者的遗愿和生者的意愿充满敬意的一种厚待。
所以,从仪式上、精神上、物质上各方面来说,生态葬既不简单也不简约,又何来“薄葬”之称?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