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墓地资讯 > 墓园文化 >【墓地谈】陈平谈中国殡葬的未来:一团乱麻未必就是死结

【墓地谈】陈平谈中国殡葬的未来:一团乱麻未必就是死结

【墓地谈】陈平谈中国殡葬的未来:一团乱麻未必就是死结

   过了天命之年,按理说凡事不但看得见还看得清,也看得懂了,可当自己跨界到了殡葬行业以后,突然觉得看得见看得清,却怎么也看不懂,更看不透了。

   困惑一:我们对殡葬的补贴及各种政策确实非常惠民,接运遗体、火化、骨灰存放等都是由政府制定比成本还底的价格或者是买单,有些地方政府还有几千甚至上万元的丧葬补贴。可以说,政府没有在哪一个行业像在殡葬行业一样下这么大的心血来解决老百姓的切身问题。 然而,政府的一番苦心,好像“剃头挑子一头热”,并没有得到百姓和从业者的响应,甚至大部分社会媒体仍然认为老百姓“死不起”,诟病殡葬业是“黑色暴利”是发死人财的行当。

   困惑二:我们为了防止出现利用死人敛财和凶杀灭失遗体等事件发生,各地均颁布了非常严厉的遗体监管措施。甚至成立了执法大队来维持殡葬行业的秩序,可现实却恰恰事与愿违,我们越希望殡仪市场有序,殡仪市场越是混乱,在居民区私搭灵堂,在医院地下室做守灵告别,黑车挂靠运送遗体,殡葬一条街杂乱无章、漫天要价等现象比比皆是且花样繁多。

   困惑三:我们不断的提倡骨灰撒葬、草坪葬、生态葬、节地葬并出台了一系列的奖励政策,可现实并没有按照政府的号召和最初的愿望发展,大部分陵园所谓的草坪葬、生态葬、节地葬成了应付政府检查的一个障眼法,90%的丧属毫不犹豫地坚持选择标准墓葬和超面积的大墓葬。

   困惑四:我们为了让弱势群体和普通老百姓能够买到低价墓地,分别出台了公益性墓地和经营性墓地的相关政策,由于我们只是把城镇户口居民归为经营性墓地的销售对象,把农业户口居民归为公益性墓地的销售对象,客观造成了大量城镇居民为省钱到公益性墓地安葬,以此享受公益性墓地的低价政策。政府的好意造成了墓地市场“双轨制”的价格差,让一些公益性墓地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铤而走险,借机发财。这些“公益性墓地”突破政策的价格和销售对象限制,既冲击扰乱了市场,也无形中进一步推高了经营性墓地的价格。

   困惑五:我们为了抑制墓价上涨和不让墓地与活人争地,对陵园的土地审批条件进行严格管控,本以为用这种办法可以逼迫市场和老百姓不选择墓地,而选择骨灰龛、草坪葬、树葬等政府所倡导的节地葬方式,结果,市场和老百姓不但没有按照政府的初衷去改变安葬习惯,相反由于严格控制供给,造成了需求的失衡,促使需求无限扩大和增长,供给严重低于需求,反而使墓价逐年迅速攀高。

   在这些怪现象背后,消费者怨声载道,真正想做好事情的殡葬从业者无所适从,政府耗财费力也没有讨到好,各方都强调自己的正确性,无疑最后没有了赢家。最近,我到美国、欧洲、日本、台湾等地进行了一系列考察和学习,才慢慢把自己脑子里的一团乱麻理了一个头绪。

   首先,殡葬行业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其表现在人们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与其说殡葬是一种物质消费,还不如说是一种精神消费,人们对逝去亲人的痛苦和哀思需要通过礼仪和传统习俗来表达。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亲人去世后要守孝三、五、七,入殓、守灵、告别,请亲戚朋友吃饭,送伴手礼,而这一些寄托哀思的传统习俗,既需要亲人的遗体在场,更需要葬礼策划等专业机构的服务,可是这些传统习俗和精神需求,恰恰与政府倡导的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勤俭治丧格格不入。政府对遗体和治丧场地严控,旨在强化殡仪馆对市场的规范或者是管理功能,而忽视了丧属的情感寄托和表达,也就是忽略了殡葬行业的文化功能,百姓要遵循风俗,精神又得不到宣泄,才出现了上述所谓的种种怪象。

   其次,一直以来我们特别强调殡葬行业的非盈利性,而不愿意承认它真实的市场性,而市场的本质和基本特征是开放的环境和竞争,而非垄断。开放就是鼓励从业者想尽办法提供多种多样的优质服务,市场的自由竞争,又会带来价格下降、服务品质提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性价比的不断优化。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只注重了殡葬行业的非盈利属性,而忽视了它的市场属性,才制定了很多与市场需求格格不入的政策和法规。这些政策和法规往往被别有用心人加以利用,才导致殡葬这个本该是代表传统文化传承的行业,一步步成为低素质、低品质、低性价比的代名词。

   第三,相关法律的缺失是一切殡葬乱象的根本。至今我国还未产生一部《殡葬法》,1985年发布了《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1997年又颁布了《殡葬管理条例》,由于在实施过程中发现诸多问题难以解决,于2007年又颁布了《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几十年就靠这么几个条例,怎么能够规范、促进日益发展的殡葬市场需求呢?法律缺失的最大危害,就是社会缺乏对殡葬行业行为的衡量准则和监督依据,自然就会依赖政府的行政手段和命令来强制约束市场,而行政手段约束市场又会产生极大的主观随意性和滋生有些政府官员的腐败,这是妨碍殡葬市场改善的重要因素。法律缺失的第二大危害是社会资本不能和不敢进入这个行业,因为没有法律的明示,资本就没有顺利进入和安全退出的通道,如果一个行业没有资本进入甚至关注,人才就不会跟着资本进入,没有资本,没有人才,何谈市场的健全有序和服务品质提升呢?这个行业就会进入一个死循环,往越来越没落的方向发展,行业就逐渐会淡忘“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使命。

   所以,政府转变观念,明确殡葬市场定位,尽快颁布适合互联网时代下的《殡葬法》,这是把一团乱麻理出头绪的必要条件。为了不让这一团乱麻成为死结,在殡仪方面应大胆尝试,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积极颁布法令、尝试放开政策,弱化各种行政命令和手段,鼓励从业者建立入殓、守灵、告别为一体的葬仪社,让这些葬仪社深入社区、方便群众,由市场和丧属来选择服务、平抑价格。政府的殡仪馆仍对遗体提供火化、骨灰存放、遗体接运等服务。在葬的方面,政府应逐步取消公益墓和经营墓的“双轨制”,公益的本质不是低价,也不是免费,而是将所得利润不作为企业和个人所有,公益墓地的盈利可以全部纳入政府的相关公益基金和政府指定的金融机构进行管理,这样,既解决了公益墓和经营墓的价格和土地供给“双轨制”所产生的差价,又可以缓解目前墓地供给紧张的情况,起到调节市场供需的作用。相关资金的专业管理也能促使公益墓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同时,上述资金产生的收益还为政府获得了更多的公益基金再反馈于殡葬行业的各种基础建设和百姓的丧葬补贴,甚至可以补贴其他的民生支出,例如解决孤寡老人、失独老人、独居抗战老兵的终老问题等。在祭方面,应大力提倡家族传承、文化传承和精神传承,家族文化是氏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根基,政府应鼓励陵园设立共用的家族祠堂和公共祭拜设施,让丧属有传承家族文化的合法场地,也让家族文化和精神有传承的载体。把问题理清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一定有,我坚信目前殡葬行业的一团乱麻不一定会成为死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殡葬行业一定会像我国其他行业一样进入正轨,实现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

   编后语:这篇文章是陈平先生根据自己在殡葬业的经年探索以及遍布全球的考察寻访心得整理而成,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位企业家对中国殡葬业、对民生的真挚情怀。

 

【 字号:

返回


在线客服系统